康复辅具用得太少
截至2015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38亿,超过总人口的10%。我国还是世界上失能老人最多的国家,增速超过人口老龄化速度。加上,养老器具设施陈旧、起居环境不达标等,护理成了当今养老的一大难题。
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占总人口的17%。不断增长的老年群体,给康复辅具提出了巨大的需求。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保健康复委员会总干事欧阳青提到:“老年人辅具需求的比例约为30%~50%。”
还有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约1%的人口需要轮椅。照此计算,目前我国约有1370万人需要轮椅。
但是,康复辅具的应用情况很不理想。“目前,我国有4100万失能或半失能的老年患者。真正获得康复服务的不足10%,配置辅助用具者更少。”北京老年医院院长助理宋岳涛强调。
在欧美发达国家,老年人使用辅具很普遍,医生经常会开出“拐杖”的处方。欧阳青提到,在美国,不少老年人购物、社交时,会开着电动代步车或电动轮椅;日本甚至把老年人洗澡椅纳入医保报销范畴。▲
国人对辅具存有偏见
康复辅具不仅能弥补老年人听力、视力等功能,还能帮助老年患者恢复身体。比如电子注视器、轮椅、助力筷子、带增高垫的座便器等,都能改善和方便居家老年人的生活。宋岳涛指出,但国人对康复辅具普遍存有偏见,导致辅具的应用很有限,具体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不重视康复。多数医护人员只重视患者疾病的诊治,忽视了功能的康复,对康复辅具的认识也不到位,不知道老人属于何种失能类型,不懂得该配置什么样的辅具。在疾病早期和诊治过程中介入康复治疗,可大大降低致残、致死率,甚至恢复到健康人的生活。
觉得不体面。不少老年人即使步履踉跄,也不愿使用拐杖,怕别人笑话自己,甚至还有人认为,只有残疾人才需要使用辅具。其实,康复辅具能帮助老年人适应环境,并提高老年人的独立生活能力。
不了解功能。多数人对康复辅具的认识仅停留在假肢、轮椅、拐杖上,对康复辅具在改善起居、洗漱、进食、如厕、家务等方面的作用不了解。一些身体功能障碍者,手术和物治疗效果不明显,配置康复辅具是最有效的康复手段。
随便上网买。很多人在选择康复辅具前,没有经过专业的身体测评,要么认为越贵的越好,要么认为所有辅具功能都差不多,随便在网上买一种。
不合理使用。例如老年人借助腋拐行走时,应主要靠手来使劲。但是不少老人习惯性地把腋拐夹于腋窝,使重力长期集中于腋下,导致臂丛神经损伤,手麻无力,摔倒的风险更大了。▲
钟南山接受专访 王帅/摄 北京3月9日电 (曾璇)“我国的医疗改革一定要从供给端入手,实行医疗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是解决目前医疗领域诸多难题的重要手段。”2017年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呼吸疾病
早春三月,华夏大地春潮涌动,位于扬子江畔的民族制领军企业扬子江业集团(以下简称扬子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仿制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 近年来,扬子江剑指打造全球一流制企业的宏伟目标,全力开展一致性评价
北京3月7日电 (记者高奕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岭业董事长吴以岭建议,以中医养生文化指导健康人群预防慢病,发挥中医优势实现慢病早期防治,发挥中医在慢病急性期治疗中的优势,应用中医提升慢病
北京3月7日电 (记者高奕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岭业董事长吴以岭建议,应该加大力度扶持中类的开发,促进中大健康产业发展,鼓励中类保健食品向境外出口,挖掘中“金矿”
北京3月7日电 (记者高奕楠)全国政协委员、李锦记集团董事、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李惠森建议,提升中草的种植效益和品质标准,引导多方力量,推进中医的国际化进程,推动中医行业可持续发展。 李惠
全国政协委员丁洁 北京3月4日电 (记者高奕楠)“罕见病”,顾名思义就是指患病率很低、很少见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 2017年“两会
北京3月3日电 (记者韩雅菘)“目前存在中材企业自检、政府抽检、第三方检验三种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不协调、不匹配的情况,中材质量难以得到系统化保障。”3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天士力控股集团主席闫希军在
北京3月3日电 (记者韩雅菘)今天上午,全国人大代表、天士力控股集团主席闫希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工业化、信息化、数字化融合,通过改造提升中传统制造方法,创建现代中国际化智能制造模式,可打通智能化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