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7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屠呦呦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距离屠呦呦赴瑞典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逾一年,国人的激动和喜悦仍未散去。这一年中,接连而至的荣誉没有打乱屠呦呦平静的生活,她依然故我,孜孜不倦地埋头于科学研究。最让她牵挂的,就是拓宽青蒿素适应症,让青蒿素为更多人带去福音。
青蒿济世 中医令世界瞩目
疟疾,民间俗称“打摆子”,在今天的中国已难觅踪迹。大多数人对疟疾的认知来自于影视作品:发起病来时而如火焚身、时而如坠冰窟,颤抖不止,痛苦不已。历史上死于疟疾的人口不计其数,战争中,因疟疾肆虐造成的军事失败时有发生。疟疾,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之一。
自本世纪起,青蒿素开始主导疟疾的治疗,暂缓了疟疾侵夺人类生命的脚步。据统计,2000年~2015年,疟疾发病率降低38%,死于疟疾的人口数量降低48%。世卫组织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死亡噩运。而在青蒿素问世和推广之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此病。
可以说,青蒿素问世之后成为当之无愧的“救命神”。
“神”的问世,历经波折,殊为不易。在抗疟物研发过程中,屠呦呦带领课题组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方,经历190次实验失败。研究进入瓶颈时,屠呦呦从中医典籍《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灵感,首次采用低温提取,这才成功研制青蒿素,让全球上亿人获益。
为表彰抗疟新疗法的杰出贡献,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授予屠呦呦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全世界都在聆听一个中国科学家从中医中寻找抗疟新的中国故事。屠呦呦向全世界发声:中医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青蒿素是中医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陪同屠呦呦到瑞典领奖,与欧洲医学家的交流让他感受到,从中医宝库中寻找灵感,或许能给很多世界性健康难题找到破解之法。他希望,屠呦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成为进一步推进中医走向世界的契机,让中医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成果。
言传身教 青蒿素精神的榜样引领
屠呦呦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喜讯传来后,她的研究团队成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研究所研究员姜廷良多年来一直是屠呦呦研究团队成员,曾担任中所所长的他是屠呦呦当年开展抗疟新研究时的直接领导。姜廷良对屠呦呦十分钦佩:“她身上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成。”
1969年1月21日,屠呦呦被任命为科研课题组组长,参与“523”任务,进行抗疟研究。屠呦呦毫不犹豫地接下了组织赋予的重任。课题组组长意味着责任与使命,也意味着付出与牺牲。为了不影响工作,屠呦呦狠心把大女儿李敏送到托儿所全托班,把小女儿李军送回宁波老家。时至今日,她想起此事依然会觉得对不住女儿。但面对特殊时代的特殊任务,为了不辱使命,屠呦呦做出艰难的抉择。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必须大量制备青蒿素提取物。时值“文革”期间,厂停工,设备缺失。课题组“土法上马”,用七个大水缸代替常规提取容器。等有机溶媒对有害,由于缺乏防护措施,很多科研人员出现过敏等反应,屠呦呦患上了中毒性肝炎。
屠呦呦对科学的献身还不止于此。1972年7月,由于动物实验出现疑似毒副作用,物不能直接用于临床,屠呦呦亲自上阵,以身试。1972年8月,屠呦呦携赶赴海南昌江疫区,在高温酷暑下跋山涉水,抢时间找病人。
屠呦呦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身边的年轻科研工作者。她的博士生王满元说:“屠老师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从她身上,我学会了做科研。在找到关注的方向后,就要坚定地走完科研道路。”她的研究助手杨岚说:“屠老师启发我,一定要在某一方面深入地潜下心去做,才能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张伯礼认为,应该大力弘扬“青蒿素精神”。他将“青蒿素精神”概括为:举国体制,团结协作;善于传承,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甘于奉献。
获奖之后 青蒿素研究仍要继续
2016年1月1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来到屠呦呦家中慰问。说起诺奖,屠呦呦谦逊而淡然。谈及青蒿素的进一步研究,屠呦呦马上变得专注严肃。她说,青蒿素是一个全新的物质,下一步应该彻底弄清它的机制,全面挖掘它的潜力。
青蒿素越来越受到世人青睐并得到广泛使用,屠呦呦却早早关注到青蒿素的滥用以及疟原虫耐性问题。对一些科学文献和新闻报道中提及的青蒿素抗性疟原虫的出现,屠呦呦深感忧虑。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演讲中,屠呦呦呼吁,希望国际社会规范疟疾治疗方法,停止对青蒿素的物滥用。
屠呦呦从未停止对青蒿素的深入研究。除治疗疟疾外,青蒿素对于其他寄生虫类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均有一定效果,是否对肿瘤产生影响也在研究之中。1973年,屠呦呦课题组成功合成第一个青蒿素还原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该物质可用于治疗免疫疾病红斑狼疮。2016年,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项目通过国家食品品监督管理总局审批,获得物临床试验批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研究所与昆集团签约,共同进行临床试验。据张伯礼介绍,现有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有确切、稳定疗效,对盘状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超过90%,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超过80%。
除了青蒿素研究外,屠呦呦最关心的就是下一代的成长。除去领奖的差旅费用外,她把自己得到的诺贝尔奖奖金悉数捐赠给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和母校北京大学,设立奖励基金,扶持年轻人的科研创新。她衷心地希望,年轻人能快速成长,能获得更多奖项。她说:“中国科学界获诺奖不会只是我一个人。”(栗征)
钟南山接受专访 王帅/摄 北京3月9日电 (曾璇)“我国的医疗改革一定要从供给端入手,实行医疗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是解决目前医疗领域诸多难题的重要手段。”2017年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呼吸疾病
早春三月,华夏大地春潮涌动,位于扬子江畔的民族制领军企业扬子江业集团(以下简称扬子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仿制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 近年来,扬子江剑指打造全球一流制企业的宏伟目标,全力开展一致性评价
北京3月7日电 (记者高奕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岭业董事长吴以岭建议,以中医养生文化指导健康人群预防慢病,发挥中医优势实现慢病早期防治,发挥中医在慢病急性期治疗中的优势,应用中医提升慢病
北京3月7日电 (记者高奕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岭业董事长吴以岭建议,应该加大力度扶持中类的开发,促进中大健康产业发展,鼓励中类保健食品向境外出口,挖掘中“金矿”
北京3月7日电 (记者高奕楠)全国政协委员、李锦记集团董事、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李惠森建议,提升中草的种植效益和品质标准,引导多方力量,推进中医的国际化进程,推动中医行业可持续发展。 李惠
全国政协委员丁洁 北京3月4日电 (记者高奕楠)“罕见病”,顾名思义就是指患病率很低、很少见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 2017年“两会
北京3月3日电 (记者韩雅菘)“目前存在中材企业自检、政府抽检、第三方检验三种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不协调、不匹配的情况,中材质量难以得到系统化保障。”3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天士力控股集团主席闫希军在
北京3月3日电 (记者韩雅菘)今天上午,全国人大代表、天士力控股集团主席闫希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工业化、信息化、数字化融合,通过改造提升中传统制造方法,创建现代中国际化智能制造模式,可打通智能化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