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读书 > 作家

人民日报:文学要顺应当下阅读习惯

日期:2017-03-13 10:46:22  点击:0 
分享:

  坚守传统的作家,也应保持更开放的姿态,通过与读者受众交流来更好地把握时代精神,锤炼出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学精品

  日前,某网2016年度影响力作家评选榜单揭晓,把莫言、余华、麦家、刘慈欣的得票数加起来,也远远比不上一位畅销书作家,引来争议纷纷,甚至有人感慨“文学也进入了看脸的年代”。

  毋庸置疑,在这个新的媒介时代,快餐文学有巨大的市场。然而,迎合受众的倾向、批判精神的匮乏,也使许多网络作品在传播量惊人的盛景中,呈现出底色浅薄、笔力有限的隐忧。但是,我们无须过虑,也没必要用单一的维度评价包罗万象的文学。

  “文学即人学。”好的文学作品之所以特别,往往是揭示了人性中共同的东西。作家路遥写《平凡的世界》时,长期在窑洞闭门创作,一写就是6年,甚至很少见到太阳,“对自己很残酷”,但写出了在冷硬如铁的现实里洋溢的诗意理想以及人性的温暖。从这个角度讲,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现在还有多少作家能像路遥一样,潜心创作真正有分量的好作品。

  如果说当前的文学格局,一半是海水,代表单向传播、静水深流的传统文学;另一半是火焰,代表互动频繁、热火朝天的网络文学,那么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条可以融通的路径?这值得深思。网络写手一边写一边发布,及时接收读者反馈,并按照市场和受众需要随时调整方向,彻底颠覆了传统出版模式,不再将创作成果单向“塞”给读者,而是主动吸纳读者反馈。这对略显“曲高和寡”的传统文学而言,是否也是一种启示?无论如何,把书写得“形式活”“接地气”,不会是一个减分项。

  创新是文艺的活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文艺创作提出希望,“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显然,传统文学也需要面对这个时代,学会与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共存。跨出这一步,既要有面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传播意识,也要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切观察,最好还无损于思想高度和精神内核。

  对坚守传统的作家而言,还是应保持更开放的姿态,学会通过与读者受众交流来更好地把握时代精神。只有对社会热点多一点挖根究底,对作品形式多一点推陈出新,才能锤炼出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学精品。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与其争议快餐文学与传统文学孰是孰非,倒不如努力相互借鉴,共同进步。这才是当代作家应有的担当。

相关内容

  • 传承匠心  “北京濒危手工艺传承人才培养”项目启动 传承匠心  “北京濒危手工艺传承人才培养”项目启动

    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黄维)为更好地保护北京传统手工艺文化,让出现传承困难的手工艺项目得到延续发展,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提供支持,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联合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的

  • 中国儿艺2017年首部新戏《李尔王》建组 中国儿艺2017年首部新戏《李尔王》建组

    北京3月6日电 2017年2月28日上午,中国儿艺今年首部新戏《李尔王》在四楼会议室正式召开建组会,中国儿艺院长尹晓东,党委书记雷喜宁,副院长冯俐、闪增宏,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杨帆和《李尔王》全体主创

  • 中国文联十届二次全委会在京召开 中国文联十届二次全委会在京召开

    北京3月1日电 中国文联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2月27日至28日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中

  • 坚决打击利用网络新技术新应用传播淫秽色情信息行为 坚决打击利用网络新技术新应用传播淫秽色情信息行为

    北京2月28日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秽色情信息向新技术领域蔓延,利用网盘、网络直播、VR(虚拟现实)产品等新应用传播秽色情信息的现象增多,社会反映强烈。对此,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及时部署

  • 在“中国味道”中感受文化自信 在“中国味道”中感受文化自信

    对于中国人来说,吃饭不仅是为了果腹,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体现着生活智慧和生命尊严 生活的乐趣可以有千万种,而对于很多像我一样的90后来说,美食是生命中一抹别样的色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与到中央电视台《

  • 《爱乐之城》“最佳影片”,煮熟的鸭子怎么飞了? 《爱乐之城》“最佳影片”,煮熟的鸭子怎么飞了?

    所有关注第89届奥斯卡的人都知道了,《爱乐之城》已经拿到手的“最佳影片”丢了,用一句俗话形容,“煮熟的鸭子又飞了”。颁奖嘉宾说拿错了信封,真正应该得奖的是《月光男孩》,《爱乐之城》的导演达米恩・查泽雷

  • 保护文化遗产:用方言传承文化"DNA" 让地名照亮回家的路 保护文化遗产:用方言传承文化"DNA" 让地名照亮回家的路

    “今天是我们抓住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机会!”著名文化学者、作家冯骥才曾发出呼喊。从古至今,传统文化皆以有形或无形的姿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一笔一划皆文化,一字一句皆乡愁,一砖一瓦皆记忆。但同时,它们又

  • 国画大师石鲁第三批书画作品今天捐赠国博  国画大师石鲁第三批书画作品今天捐赠国博 

    北京2月27日电 (记者黄维)今天,已故国画大师、“长安画派”领军人物石鲁的412件书画作品,由其家属捐赠给国家博物馆。2012年8月,石鲁先生的夫人闵力生女士带领全体子女,决定分批将珍藏的先生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