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无声无息在央视一套悄然播出的《大秦帝国之崛起》,迅速被眼尖的观众所发现,线上线下有关这部电视剧的讨论,都给予了不错的评价。对应这几年浮躁混乱的电视剧生产业,《大秦帝国》俨然成为电视剧创作的一股清流。
《大秦帝国》系列剧命运多舛,但是也应了那句老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大秦帝国》带来的观感是熟悉又陌生的。熟悉的地方在于,它让人不禁想到老版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雍正王朝》等经典剧。陌生的地方在于,在电视剧制作与创作的新概念冲击下,观众已经有许久没有看到如此具有历史感、庄重感的作品了。《孤芳不自赏》《锦绣未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新类型剧”正在强力改写电视剧潮流,但在这个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比如原著抄袭争论、制作粗陋化等,使得观众在消费潮流的同时,忍不住怀念过去的经典电视剧。
《大秦帝国》的故事背景与郑晓龙导演的《芈月传》是一样的,多数在《芈月传》中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名字,也都出现在了《大秦帝国》中。但在评分网站上,正在播出的《大秦帝国之崛起》高达8.8分,而《芈月传》只有5.2分。要知道《芈月传》当初首播时,在影响力和收视率方面都是惊人的。两相对比,真相显而易见――观众为一部影视剧打分,是不太受导演、演员名气和炒作热度所影响的。人们把观感落实到分数时,斟酌的过程中,首要考虑的是故事的扎实程度、演员的表演功底、情节的逻辑是否工整,台词是否精彩有味。
《芈月传》在消费至上时代,有着专属于它的价值。比如作为一部古装剧的时尚感,创造者对观众心理的迎合,剧作为社交媒体所贡献的话题流量等等。而反观《大秦帝国》,则没有把重点放在这些方面,而是专注于故事本身。用直白一点的话说,《大秦帝国》所呈现出来的最终成品,是能够体现出“功夫在诗外”这句话的寓意的,这部剧在创作上“修炼内功”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才是它获得好评的最根本原因。《大秦帝国》改编自作家孙皓晖一套六册的皇皇巨著,该系列剧从2005年开始拍摄第一部《大秦帝国之裂变》到现在的《大秦帝国之崛起》,花费了长达12年时间。该剧组潜心创作,在剧作立项的前期创作阶段,就把更多精力用于故事创意、人物设定、价值观设定等方面,用扎实稳固的创作理念来约束剧本内容不分崩离析,使得故事具有整体感。为了将这部严肃的历史正剧搬到观众眼前,为了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剧组还力邀数位历史学家担任历史顾问,仔细考证剧中的人物、器物、历史事件。最终,该剧凭借严谨的制作、考究的服装和道具,被观众大赞良心剧。
如今,国产电视剧受助于网络视频消费需求的强劲推动,迎来了一个有赢利点、有很大发展空间的时代。但在电视剧生产转型的过程中,丢失了文艺创作的严肃内核,注重产品化,淡化作品属性,追求快速生产,忽略品质追求,“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之于电视剧创作,几成一句空话。
《大秦帝国》是否会成为经典之作,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它能够吸引关注,成为焦点,起码说明了一点:观众内心还是期望电视剧能具备创作的严肃性、制作的精良性以及古装剧所独具的庄重性,能够继承往日经典。如果《大秦帝国》能够像一枚巨石那样,砸醒在劣质剧生产流水线乐此不疲的人们,那则是它在剧作之外更大的功劳。
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黄维)为更好地保护北京传统手工艺文化,让出现传承困难的手工艺项目得到延续发展,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提供支持,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联合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的
北京3月6日电 2017年2月28日上午,中国儿艺今年首部新戏《李尔王》在四楼会议室正式召开建组会,中国儿艺院长尹晓东,党委书记雷喜宁,副院长冯俐、闪增宏,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杨帆和《李尔王》全体主创
北京3月1日电 中国文联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2月27日至28日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中
北京2月28日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秽色情信息向新技术领域蔓延,利用网盘、网络直播、VR(虚拟现实)产品等新应用传播秽色情信息的现象增多,社会反映强烈。对此,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及时部署
对于中国人来说,吃饭不仅是为了果腹,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体现着生活智慧和生命尊严 生活的乐趣可以有千万种,而对于很多像我一样的90后来说,美食是生命中一抹别样的色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与到中央电视台《
所有关注第89届奥斯卡的人都知道了,《爱乐之城》已经拿到手的“最佳影片”丢了,用一句俗话形容,“煮熟的鸭子又飞了”。颁奖嘉宾说拿错了信封,真正应该得奖的是《月光男孩》,《爱乐之城》的导演达米恩・查泽雷
“今天是我们抓住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机会!”著名文化学者、作家冯骥才曾发出呼喊。从古至今,传统文化皆以有形或无形的姿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一笔一划皆文化,一字一句皆乡愁,一砖一瓦皆记忆。但同时,它们又
北京2月27日电 (记者黄维)今天,已故国画大师、“长安画派”领军人物石鲁的412件书画作品,由其家属捐赠给国家博物馆。2012年8月,石鲁先生的夫人闵力生女士带领全体子女,决定分批将珍藏的先生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