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这是鲁迅小说《社戏》对传统戏曲惟妙惟肖的描述。看社戏是传统上老少咸宜的文化活动,它不光为观众提供了一场戏曲演出,也起到了居民社会交往、商业贸易、文化传播、宗教仪式等多方面的作用。但是,如今在隐藏于市井陋巷的戏台子前,那些听得起劲的观众多半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
春节过后,有记者在昆明和柳州实地探访了两个民间剧团,发现剧团难以靠门票收入维持,常常需要演员们贴上自己的退休工资进行演出,另外还依靠一些观众的资助。这只是中国地方戏曲面临危机的一个缩影――专业演员稀缺、经典剧目面临失传、经营不善、受众群体狭窄,这些问题让一些地方特有的传统戏曲岌岌可危,就像它的表演者和欣赏者一样垂垂老矣。
当前,传统戏曲有两个较为极端的发展方向。一是诸如京剧、昆曲等极个别主要戏种成为公认的高雅艺术,政府支持的专业表演机构使其维持较高的艺术水准,知识群体的关注又为其增添了精英文化的属性,它们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而受到重视。二是大量生存在民间的地方戏曲,它们没有雄厚的财力支持,更没有专业的表演团体,尽管一些地方也试图保护这些剧种,但是更多的是施以博物馆式的保护,这使得它们像化石一样失去了生命力。
传统戏曲源自民间,其历史上的发扬光大也在民间,让这样的艺术形式焕发生机,同样离不开民间的认同与滋养。
一些人理解传统文化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凡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就不能有丝毫的改变,必须原封不动地在当代演绎传统文化。或许,这有助于维持其经典性,但是,这种价值取向决定了对传统文化的欣赏是小众的、精英化的。这种思维,名为保护传统,实则是将传统与现实割裂,终将使得传统文化被历史尘埃所湮没。
传统戏曲要吸引新的受众特别是年轻人,有必要在保留精髓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近日,上海音乐厅推出的三场跨界音乐会给出了有益的启发。表演者将爵士乐与评弹相结合,把钢琴与昆曲置于同一舞台,把古乐器笙与电子乐、多媒体、打击乐、混合室内乐融合。开展这些表演创新的都是青年艺术家,他们力图用年轻人理解和喜爱的方式传播传统戏曲的文化元素。
文化始终处于动态的演进过程中,抱残守缺只会让文化隔绝于世。抢救式、标本式的保护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必要,但是也可能吃力不讨好,至少无法实现传播的初衷。戏曲文化要重新在民间流行起来,一方面要放下架子,不计较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以观众喜爱为艺术创作的追求;另一方面要谋求艺术形式的融合与创新。在历史上,传统戏曲可谓是当时的流行音乐,为什么不能借鉴当代流行音乐的特长,使其在更多人的播放列表里流行起来?
保护和弘扬传统戏曲艺术,仅靠政府背景的支持远远不够,还要善于借力打力,让活跃在民间的文化人、表演爱好者与观众参与,尤其要创造机会吸引年轻人。一张照片、一段视频、一组漫画、一篇微信热文,都可能成为传统戏曲发展的契机。其实,年轻人并不是对传统艺术不感兴趣,而是因为它们与自己生活在不同“宇宙”。让传统戏曲进入年轻人的视野,就需要其主动改变话语方式,唱响在属于年轻人的“宇宙”中。
(作者:王钟的)
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黄维)为更好地保护北京传统手工艺文化,让出现传承困难的手工艺项目得到延续发展,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提供支持,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联合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的
北京3月6日电 2017年2月28日上午,中国儿艺今年首部新戏《李尔王》在四楼会议室正式召开建组会,中国儿艺院长尹晓东,党委书记雷喜宁,副院长冯俐、闪增宏,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杨帆和《李尔王》全体主创
北京3月1日电 中国文联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2月27日至28日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中
北京2月28日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秽色情信息向新技术领域蔓延,利用网盘、网络直播、VR(虚拟现实)产品等新应用传播秽色情信息的现象增多,社会反映强烈。对此,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及时部署
对于中国人来说,吃饭不仅是为了果腹,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体现着生活智慧和生命尊严 生活的乐趣可以有千万种,而对于很多像我一样的90后来说,美食是生命中一抹别样的色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与到中央电视台《
所有关注第89届奥斯卡的人都知道了,《爱乐之城》已经拿到手的“最佳影片”丢了,用一句俗话形容,“煮熟的鸭子又飞了”。颁奖嘉宾说拿错了信封,真正应该得奖的是《月光男孩》,《爱乐之城》的导演达米恩・查泽雷
“今天是我们抓住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机会!”著名文化学者、作家冯骥才曾发出呼喊。从古至今,传统文化皆以有形或无形的姿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一笔一划皆文化,一字一句皆乡愁,一砖一瓦皆记忆。但同时,它们又
北京2月27日电 (记者黄维)今天,已故国画大师、“长安画派”领军人物石鲁的412件书画作品,由其家属捐赠给国家博物馆。2012年8月,石鲁先生的夫人闵力生女士带领全体子女,决定分批将珍藏的先生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