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读书 > 诗集

玄幻仙侠“霸屏”,国产古装剧为何变了样

日期:2017-03-13 10:37:31  点击:0 
分享:

  从2016年开始,国产电视剧市场持续被古装玄幻剧“霸屏”,2017年开年最热门电视剧的特征仍是各路明星集结、各类特效糅杂与各种仙侠情节套路。“古装剧里没历史”也成为现如今古代题材电视剧的怪现象。古代题材电视剧的现状究竟如何,暴露出怎样的问题?大家对此又是怎么看的?

  古装剧里越来越难找历史痕迹

  随着近几年“IP剧”、玄幻剧等题材的火热,电视剧制作者和观众们似乎突然感悟到了该类型剧的巨大市场和“魅力”。于是乎,很多古装剧中纷纷加入了魔幻、仙侠元素,古代传奇剧呈现一种“爆发”趋势。

  当我们回顾过去一年中各类题材的古装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情况也会发现,古代传奇类题材的电视剧数量始终高居榜首,其次则是古代神话类。古装剧俨然已被“戏说”式的题材所“垄断”。

  而进入2017年,这一发展趋势似乎并未减弱――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上发布的信息显示,今年1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03部,其中古代题材剧共21部,而这其中,历史正剧不超过5部,其他则仍以传奇、神话题材为主。

  玄幻当道,是视频网站的“锅”?

  传奇题材的古装剧为什么这么火?一方面,该类型的剧大多直接通过小说改编,省却了大量对历史事实、环境进行全面考证的时间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为制作者们所乐道;另一方面,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现如今,随着网络特别是移动端的普及,电视剧的市场需求程度也不再仅仅表现在收视率。

  回顾2016年,全国共有187部电视剧在省级卫视的黄金档或周播剧场播出,然而仅六分之一的剧收视率达1%;与此同时,2016年的电视剧网播量却大幅增长,有11部电视剧的网络播放量超百亿,而在2015年还仅有两部电视剧的网播量能达到这个数量级。

  今年1月电视剧的收视情况仍然不容乐观,仅有1部电视剧的收视率超1%。这一定程度上受到电视剧行业从2016年底开始开展的打击收视率造假行动的影响,但观剧人群收看剧集所在平台的变化,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有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的电视剧主流观众正在从中老年群体向青年群体过度。而相比于坐在沙发上看电视,80后、90后、00后更愿意用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在视频网站上随时随地“追剧”。由此一来,为考虑到年轻一代的受众需求,偏偶像化、奇幻风格化的“IP剧”、传奇题材剧也就愈加吃香。

  剧情不够特效凑?观众不买账

  国产电视剧的特效制作水平相对落后,而在需要大量特效的传奇题材电视剧中,相应的弊端则更为凸显,曾有不少古装玄幻剧被观众吐槽“五毛钱特效”。值得欣慰的是,近几年的国产电视剧特效有所进步,2016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看电视剧会关注特效,超过60.2%的受访者认为近两年国产电视剧特效水平进步大。

  但仅靠特效毕竟撑不起整部剧,有观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比起漂亮的画面,当前很多玄幻剧的剧情和对白仍然显得苍白。此外,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国产剧最需要在题材创新方面下功夫,或许动不动就修仙、转世的玄幻剧也已经让人们开始产生“审美疲劳”了。

  问题不仅出在古代传奇剧

  除了备受观众关注的特效之外,强大的明星阵容似乎已成为现如今古装玄幻剧的“标配”,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一方面,部分电视剧选演员时不一定找最适合居中角色定位的形象,而只是看中了演员的话题度或者颜值;另一方面,大量的费用都花在了给明星们支付片酬,在剧本编写及拍摄工作需花钱时却显得囊中羞涩。

  值得关注的是,相比于单季14集左右、根据收视情况决定是否续拍的美国电视剧,国产电视剧动辄四、五十集。电视剧越拍越长、集数居高不下也成为助推片酬增长的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大量采用后期抠像制作而非实地拍摄、编剧陷入抄袭纠纷、数字先生/小(演员拍戏时不背台词,只说数字,全靠后期配音)乃至明码标价刷流量刷口碑等都已成为国产电视剧为观众所诟病的问题。

  放眼2017年的国产电视剧市场,经历了过去一年里古装玄幻剧的“总爆发”,类似的题材或许还将持续焕发其生命力。但在沉迷于“IP”、明星、特效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国产电视剧能少一些“套路”,多一些内容。当然,问题的解决之道归根结底还需观众审美和制作者态度的转变。

相关内容

  • 传承匠心  “北京濒危手工艺传承人才培养”项目启动 传承匠心  “北京濒危手工艺传承人才培养”项目启动

    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黄维)为更好地保护北京传统手工艺文化,让出现传承困难的手工艺项目得到延续发展,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提供支持,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联合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的

  • 中国儿艺2017年首部新戏《李尔王》建组 中国儿艺2017年首部新戏《李尔王》建组

    北京3月6日电 2017年2月28日上午,中国儿艺今年首部新戏《李尔王》在四楼会议室正式召开建组会,中国儿艺院长尹晓东,党委书记雷喜宁,副院长冯俐、闪增宏,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杨帆和《李尔王》全体主创

  • 中国文联十届二次全委会在京召开 中国文联十届二次全委会在京召开

    北京3月1日电 中国文联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2月27日至28日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中

  • 坚决打击利用网络新技术新应用传播淫秽色情信息行为 坚决打击利用网络新技术新应用传播淫秽色情信息行为

    北京2月28日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秽色情信息向新技术领域蔓延,利用网盘、网络直播、VR(虚拟现实)产品等新应用传播秽色情信息的现象增多,社会反映强烈。对此,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及时部署

  • 在“中国味道”中感受文化自信 在“中国味道”中感受文化自信

    对于中国人来说,吃饭不仅是为了果腹,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体现着生活智慧和生命尊严 生活的乐趣可以有千万种,而对于很多像我一样的90后来说,美食是生命中一抹别样的色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与到中央电视台《

  • 《爱乐之城》“最佳影片”,煮熟的鸭子怎么飞了? 《爱乐之城》“最佳影片”,煮熟的鸭子怎么飞了?

    所有关注第89届奥斯卡的人都知道了,《爱乐之城》已经拿到手的“最佳影片”丢了,用一句俗话形容,“煮熟的鸭子又飞了”。颁奖嘉宾说拿错了信封,真正应该得奖的是《月光男孩》,《爱乐之城》的导演达米恩・查泽雷

  • 保护文化遗产:用方言传承文化"DNA" 让地名照亮回家的路 保护文化遗产:用方言传承文化"DNA" 让地名照亮回家的路

    “今天是我们抓住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机会!”著名文化学者、作家冯骥才曾发出呼喊。从古至今,传统文化皆以有形或无形的姿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一笔一划皆文化,一字一句皆乡愁,一砖一瓦皆记忆。但同时,它们又

  • 国画大师石鲁第三批书画作品今天捐赠国博  国画大师石鲁第三批书画作品今天捐赠国博 

    北京2月27日电 (记者黄维)今天,已故国画大师、“长安画派”领军人物石鲁的412件书画作品,由其家属捐赠给国家博物馆。2012年8月,石鲁先生的夫人闵力生女士带领全体子女,决定分批将珍藏的先生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