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读书 > 诗集

大数据读剧本:电视剧每集6个转折最吸引观众

日期:2017-03-13 10:37:13  点击:0 
分享:

美剧《纸牌屋》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科技参与艺术创作中的可能性。利用“大数据”对影视剧进行“全身CT”,亦成为现实。

通过人工智能读取、拆解影视剧文本,再根据大数据比对进行剧本评价,由计算机为人“打分”。从浩如烟海的剧本中找到优秀作品并投入创作,也许将成为未来影视剧创作的必由之路。

专访

“大数据”,是近年来的科技热词,为数不少的领域都将其作为技术发展的突破口;影视作品创作,则一向被视为人类情感与创意的结晶。将两者结合碰撞出的火花,既新奇又绚丽。

用“大数据”审视人类创作,其背后的机制如何?科技“理性派”能给艺术创作带来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报专访了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统计与数量经济系副教授、小土科技创始人兼CEO祝金甫。

“电视剧每集包含6个转折最能吸引观众”

记者:让计算机去分析剧本,首先需要它能读懂剧本。那么程序是怎么理解剧本中的转折、冲突?

祝金甫:首先,将剧本导入计算机后,程序会自动分析其中的文字并分解成不同的元素。再将这些元素进行分析、比对,就能让计算机去理解剧本。

例如剧情中的拐点、转折,一定是伴随着某一个事件。就好比剧本中之前还是大晴天,突然开始下暴雪,那这其中就包含一个转折;再比如前面是一对恩爱的夫妇牵着手走着,突然发生了车祸,那这里就蕴含着一个巨大的转折。我们的计算机可以通过比对文本中的文字去计算。

与此同时,这还有个程度问题。比如车祸,可能涉及到角色的死亡,也可能就是受伤,到剧情里就是转折的大与小。这都需要去判断,其背后也就是计算机的语义分析技术。通过语义分析,我们还能分析剧本中人物的情绪。例如恐惧,涉及的词汇可能有流汗、颤抖等等。

让计算机能够准确地理解含义,需要我们收集大量的词义,创建一个库。这个工作需要很长时间,我们已经做了七八年的时间。目前,对于剧本的整个分析过程还做不到全自动化,计算机只能承担大约50%的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相信这个比例也会逐渐增大。

记者:计算机对剧本的量化评分,需要基于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又从何而来?

祝金甫:这也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来的结果,此前我们收集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些共性的东西。例如电视剧每集四十多分钟,包含6个转折最能吸引观众。通过这些标准我们再分析新的剧本,得出综合的评分,目前来看,我们的评分也是很准的。高分的剧本拍出来后,收视率和好评率都有一定的保障。

记者:目前国外也有基于大数据分析进行影视剧创作的先例,利用大数据评估剧本和定制剧本有什么区别?

祝金甫: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的评估方式,是找到优秀剧本的共性,对剧本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估。有点像给你的剧本做CT,再根据统一客观的标准进行评价。

国外一些案例则是收集用户喜好的行为数据,例如什么题材用户最爱看,最喜欢哪个明星,碰到什么剧情就快进。通过这些数据,再来投其所好,选择用户偏好的题材、演员乃至导演进行创作。

“70%的规定动作大数据来做,剩下的30%要靠人的创作”

记者:用硬标准给艺术创作打分,必然带来一种质疑。这样的评价机制,是否会让剧本的创作僵化,难道以后每集电视剧都要包括6个转折?

祝金甫:曾经有编剧就问过我,如果大家都这样去做,不是所有作品都一样了?

首先,影视作品也是一件商品,它必须吸引观众的眼球。那么能吸引眼球的,一定会有一些共性。因为人有其自身偏好特点,一个作品,连续6分钟对话没有冲突,那观众就是看不下去。一个故事包含人物地点时间,缺一个就不行,这些是结构化的。但这个冲突是什么,故事如何铺垫,每个剧本都是不一样的,这是计算机做不到的。

用计算机来评价剧本,是给出一个意见。比如你这一集里只有3个转折,我们会建议你加几个,但加什么还是编剧的创作。我相信这会是未来影视工业化的一个趋势,比如和做体操一样,70%的规定动作大数据来做,剩下的30%是自选动作,要靠人的创作。真正的大师级作品,一定是人在这30%里赋予独特的思想和灵魂创作出来的。

记者:这样的技术是否会影响创作者的积极性,甚至反感此类技术?

祝金甫:之前确实有很多这样的担心,但现实恰恰相反。绝大多数创作者,把作品视为自己的孩子,他当然希望孩子会更好。那我们这种第三方的评价方法,起到一个旁观者清的作用,我们提意见,创作者再完善作品,会让作品更好、更受欢迎。

相关内容

  • 传承匠心  “北京濒危手工艺传承人才培养”项目启动 传承匠心  “北京濒危手工艺传承人才培养”项目启动

    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黄维)为更好地保护北京传统手工艺文化,让出现传承困难的手工艺项目得到延续发展,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提供支持,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联合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的

  • 中国儿艺2017年首部新戏《李尔王》建组 中国儿艺2017年首部新戏《李尔王》建组

    北京3月6日电 2017年2月28日上午,中国儿艺今年首部新戏《李尔王》在四楼会议室正式召开建组会,中国儿艺院长尹晓东,党委书记雷喜宁,副院长冯俐、闪增宏,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杨帆和《李尔王》全体主创

  • 中国文联十届二次全委会在京召开 中国文联十届二次全委会在京召开

    北京3月1日电 中国文联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2月27日至28日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中

  • 坚决打击利用网络新技术新应用传播淫秽色情信息行为 坚决打击利用网络新技术新应用传播淫秽色情信息行为

    北京2月28日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秽色情信息向新技术领域蔓延,利用网盘、网络直播、VR(虚拟现实)产品等新应用传播秽色情信息的现象增多,社会反映强烈。对此,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及时部署

  • 在“中国味道”中感受文化自信 在“中国味道”中感受文化自信

    对于中国人来说,吃饭不仅是为了果腹,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体现着生活智慧和生命尊严 生活的乐趣可以有千万种,而对于很多像我一样的90后来说,美食是生命中一抹别样的色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与到中央电视台《

  • 《爱乐之城》“最佳影片”,煮熟的鸭子怎么飞了? 《爱乐之城》“最佳影片”,煮熟的鸭子怎么飞了?

    所有关注第89届奥斯卡的人都知道了,《爱乐之城》已经拿到手的“最佳影片”丢了,用一句俗话形容,“煮熟的鸭子又飞了”。颁奖嘉宾说拿错了信封,真正应该得奖的是《月光男孩》,《爱乐之城》的导演达米恩・查泽雷

  • 保护文化遗产:用方言传承文化"DNA" 让地名照亮回家的路 保护文化遗产:用方言传承文化"DNA" 让地名照亮回家的路

    “今天是我们抓住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机会!”著名文化学者、作家冯骥才曾发出呼喊。从古至今,传统文化皆以有形或无形的姿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一笔一划皆文化,一字一句皆乡愁,一砖一瓦皆记忆。但同时,它们又

  • 国画大师石鲁第三批书画作品今天捐赠国博  国画大师石鲁第三批书画作品今天捐赠国博 

    北京2月27日电 (记者黄维)今天,已故国画大师、“长安画派”领军人物石鲁的412件书画作品,由其家属捐赠给国家博物馆。2012年8月,石鲁先生的夫人闵力生女士带领全体子女,决定分批将珍藏的先生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