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卓/摄
《中国青年报》:《摇摇晃晃的人间》在国外放映后反馈如何?您觉得外国观众看懂了您的片子吗?
范俭:这部影片跟我以往的片子在国外引起的反应不太一样,应该说《摇摇晃晃的人间》是我所有作品中,国外观众看起来观影障碍最少的一部,几乎没有他们理解不了的东西。不像我之前的作品,国外的观众会先问很多背景知识,比如户籍制度是怎么一回事,计划生育政策是怎么一回事,然后才会和你谈影片本身的人物等等。
这部影片最直接的观影反馈来自于女性观众。女性观众会非常直接和敏感地进入这部影片。比如在一次观影活动上,两个女性观众凑过来,听到我说这是关于一个女人的影片后,就表现得很开心,因为她们也认为,这部片子就是关于一个女人的,而不是关于什么残疾人或者文学的。
《中国青年报》:中国的纪录片在全世界纪录片的同业竞争中处于什么位置?
范俭:我2006年第一次去参加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DFA)的时候,我和我的中国纪录片同仁们更像是来“打酱油”的,完全摸不着东西南北,那个时候中国的纪录片几乎不太可能进入主竞赛单元,也不太可能拿奖。那个时候主竞赛的那些片子是清一色的欧洲片,他们的片子制作精良,远在我们的水准之上。2009年,《归途列车》获得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长纪录片奖是一个转折点,那是中国人第一次拿到这个最高奖项。2016年,《摇摇晃晃的人间》获得IDFA主竞赛单元评委会大奖,《塑料王国》(王久良导演――记者注)拿下IDFA新人单元评委会大奖,两部中国纪录片同时拿下两个重要的大奖,这也算一个里程碑。可以说中国纪录片人,从过去“打酱油”的状态,慢慢地成为这个舞台的一个主角。
《中国青年报》:中国的纪录片要走向国际,有哪些壁垒是中国电影人可以尝试打破的?
范俭:至少字幕上应该用心。我早期的片子字幕翻译也不太好,这就导致在国际传播上走不了多远,不要小瞧了电影的字幕,其实是很重要的创作组成部分。字幕的翻译要符合西方人的阅读习惯,而且很多时候要做简化。因为把所有中文完全地按照字面去翻译会非常庞杂,而字幕又是转瞬即逝的,这会让观众看得很累。在剪辑的时候,我们也会特意去留白,不会让大量的对话集中。因为,如果大量的对白集中,观众只有看字幕,就看不到画面和故事本身人物的那些情绪和表情。《摇摇晃晃的人间》在诗歌翻译上也专门投入了力量和人员。诗歌可能是最难的一种翻译。目前来看,西方观众对诗歌翻译的评价还是不错的。
《中国青年报》:您如何看待纪录片进院线?
范俭:我认为我们这个片子的艺术水准以及电影感都不差,或者说你在影院去看,你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烂片。我觉得多一些纪录片进入院线对于整个中国电影的生态,对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就像总给观众吃快餐,吃点儿不一样的东西也是有好处的。而且如果有更多的纪录片能够进院线,并且能够取得一个相对还可以的票房,能回收一些资金和成本的话,会让更多的投资方愿意投拍纪录片。(陈婧)
3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推出《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以下简称《战略》),首次向国际社会阐释了中国参与国际网络空间合作的原则、目标和计划。《战略》展现了中国网络政策的透明度,有利于引领国际网空治理走
3月1日,中国发布《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下文简称《战略》)。这是继《网络安全法》和《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之后的又一份重要文件,对中国今后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外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战略》
核心阅读 ★准确把握用户的兴趣点和关切点,才能在当今新旧媒体竞争融合的时代大变局中掌握话语权,勇立引导舆论的潮头。运用众筹模式把握用户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其本质是创新。众筹要抓关键,形式要灵活多
摘 要:剪纸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传统艺术长河中一朵美丽的浪花。早在五、六十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就首创了剪纸动画,将这一传统艺术搬上了动画的舞台。反观今日,很多传统艺术都淹没在信息社会中,渐渐变
摘 要:春节作为民族认同感的象征,蕴含了人类深厚的情感,具有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符号形式,其中蕴含深厚的所指文化内涵,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本文以春节文化中可见的视觉符号为研究依据,在符号学的视域下
摘 要:纵观中国电影发展史,在“年”期间曾出现了一波文学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热潮。本文首先就文学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之间密切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对“年”这一特殊时期的电影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进行概述
摘 要:讲授、笔记是中国的传统教学方式,当下新媒体时代多种新技术的引入,学生主体人格尊严的被动要求,导致传授双方都需要更平等的交流互动模式。传媒教学课堂作为接触新媒体的前沿场所,理应成为新媒体技术应用
摘 要:深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研究对云南向其周边辐射国家文化特性及媒介生态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强化实践经验的积累,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