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长通道 本报记者 宋嵩摄
3月8日下午,“部长通道”前川流不息,先后有民政部、环保部等11位部长回答了记者20余个问题。现场衔接紧密,这位部长刚站到发言席上,下一位部长就已经站在旁边“候场”,没有片刻“空档”。现场记者人数众多却秩序井然,没有了往年的抢拽喊追,多了一分从容。说到采访收获,多位记者表示:大家都说,“干货很多,料很足”。
“部长通道”指的是人民大会堂北门内的一段通道,因每年全国两会期间记者们聚集在此抢着向陆续走进来的部长发问而得名。几年前,本报记者跑两会,眼见在记者的围追堵截中,部长们也多是挥挥手走过,不发一言。
2016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发话”:“成绩要讲透彻,问题要讲明白。话要堂堂正正讲出来。不能遇到事都闷着不讲话、不回应。”
如今的“部长通道”,部长们主动站到麦克风前发声,回应社会关心的热点话题。
“‘部长通道’就应该回应大家最关心的热点话题,这是‘政务公开’的很好体现。”与周围记者聊起“部长通道”的变化,一个打扮时髦的“90后”小记者快人快语。另一个新华社的记者赞曰“开放、权威、透明”。
“今年的‘部长通道’开放度更大,在现场开通了微信公号,收集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记者扫描后即可提交。”加拿大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的记者吴双嘉是第一次跑两会,他听到身边的外籍同事也表示,中国官员在两会上正式露面回应关切,足见中国的积极进步。政府越来越自信。
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朱晔是第六次跑两会。她告诉记者,“部长通道”的变化很大,部长们更加开放、自信地讲成绩说问题。“人大的工作人员也非常积极联络和安排,尽量保证记者们最关切的问题可以得到回应。” 朱晔笑着说,“还有一个很直接的感受,就是‘部长通道’的记者更多了,设备更先进了,多家新闻单位全程现场直播。毫无疑问,为部长们提供的信息量很大,这已经是一条黄金通道了。”
“部长主动回应民众关切,更增加了亲民感。” 意大利《欧华联合时报》社长、总编辑吴敏感慨。“比如今天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裘援平在‘部长通道’上关于‘一带一路’的发言令我印象深刻。作为海外华文媒体人,希望我们可以通过媒体的桥梁,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部长通道’是两会期间一条重要的新闻热线,今年的‘部长通道’更加公开、透明、亲民。”加拿大新闻社总编辑、董事长常建国说,中国的“部长通道”让国家的方针政策更快、更准确地传递给老百姓。
问到现在的“部长通道”,法新社记者尼克直接对本报记者说:“GREAT(了不起)!”
虽然今年的全国两会日程刚过半,但已有28位部长在“部长通道”亮相。3月12日上午和3月15日上午,“部长通道”还将安排部长接受媒体采访。因此,今年在“部长通道”上接受采访的部长有望创下纪录。记者们表示这样虽然很忙,尤其为了有一个好的机位,往往要提前四五个小时就早早赶到排队,但是“很值。”
10年来,“部长通道”从两会临时性设置上升到常态化安排,从“围堵”到秩序井然,从“拉着问”到“我要说”,“部长通道”采访方式不断变化,回答问题更接“地气”,“含金量”也越来越高。有观察员表示,“部长通道”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已经成为一条通向民心的“黄金通道”,体现了政府政策公开、政务公开的进步,彰显了更加自信的大国形象。(徐 蕾)
3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推出《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以下简称《战略》),首次向国际社会阐释了中国参与国际网络空间合作的原则、目标和计划。《战略》展现了中国网络政策的透明度,有利于引领国际网空治理走
3月1日,中国发布《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下文简称《战略》)。这是继《网络安全法》和《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之后的又一份重要文件,对中国今后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外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战略》
核心阅读 ★准确把握用户的兴趣点和关切点,才能在当今新旧媒体竞争融合的时代大变局中掌握话语权,勇立引导舆论的潮头。运用众筹模式把握用户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其本质是创新。众筹要抓关键,形式要灵活多
摘 要:剪纸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传统艺术长河中一朵美丽的浪花。早在五、六十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就首创了剪纸动画,将这一传统艺术搬上了动画的舞台。反观今日,很多传统艺术都淹没在信息社会中,渐渐变
摘 要:春节作为民族认同感的象征,蕴含了人类深厚的情感,具有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符号形式,其中蕴含深厚的所指文化内涵,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本文以春节文化中可见的视觉符号为研究依据,在符号学的视域下
摘 要:纵观中国电影发展史,在“年”期间曾出现了一波文学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热潮。本文首先就文学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之间密切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对“年”这一特殊时期的电影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进行概述
摘 要:讲授、笔记是中国的传统教学方式,当下新媒体时代多种新技术的引入,学生主体人格尊严的被动要求,导致传授双方都需要更平等的交流互动模式。传媒教学课堂作为接触新媒体的前沿场所,理应成为新媒体技术应用
摘 要:深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研究对云南向其周边辐射国家文化特性及媒介生态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强化实践经验的积累,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