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3月3日电(记者 李锋) 2月28日,由澳大利亚―中国工商业委员会维多利亚州分会主办的中国对澳农业投资论坛在墨尔本市举行。来自澳中两国政府、澳大利亚相关研究机构及各大企业等约200人出席。与会人员普遍认为,来自中国的投资对澳大利亚农业和其他产业来说至关重要,中国资本的进入为澳大利亚经济增添了新活力。
中澳自贸协定已经签署并实施一年多,成为两国合作共赢的典范。出席当天论坛的澳大利亚前贸易部长安德鲁・罗布在演讲中说,中澳自贸协定打开了双方沟通与合作的大门。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双边自贸协定,澳大利亚企业、特别是众多中小企业才得以纷纷抢滩中国市场。
澳大利亚是传统农业大国,其优质农产品备受中国消费者青睐。据统计,2016年前三季度澳大利亚对华出口的新鲜樱桃、新鲜及冷冻鲍鱼数量翻了一番;食用葡萄对华出口额为1.02亿澳元,同比增长600%;奶粉对华出口达1.27亿澳元,增长近80%;瓶装葡萄酒对华出口3.09亿澳元,增长40%多;新鲜奶酪对华出口3300万澳元,增长28%。
从今年1月1日开始,中澳自贸协定实施第三轮关税减让,这也意味着澳大利亚瓶装葡萄酒、蔬菜、坚果、海鲜、水果等进入中国的关税将低于其主要竞争对手法国、美国、加拿大的同类商品,到2019年这些商品将实现零关税。未来两年,婴幼儿配方奶粉关税也将逐步免除。中澳两国企业和消费者都将从中受益,真正实现合作共赢。
在中澳自贸协定的利好下,澳大利亚的市场准入机会、可预见性和透明度也大为提高,为中国投资进入澳大利亚提供了更加有利条件。中国驻墨尔本总领事赵建告诉在场嘉宾,中国市场对澳大利亚优质农产品的强劲需求增加了澳大利亚农民和农业企业的收入,中国资本进入澳农业领域也为澳农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更强竞争力。
外资在澳农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世纪初期的英国,二战后的美国以及随后的日本和中东国家等,都曾经是澳大利亚农业资金的重要来源地。
罗布认为,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国内资本积累完全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在农业领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政府对农业的投资严重不足,中国资本面临着大好机遇。“如果充分利用包括中国资本在内的外资,澳大利亚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将在短期内实现翻番”。
不过,近年来随着中国投资的进入,澳大利亚媒体却借机炒作中国投资威胁论,导致部分澳民众对中国投资感到恐慌。
实际上,与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国相比,中国对澳农业投资份额相当有限。澳大利亚政府去年9月发布的农业用地所有权登记报告显示,英国是持有澳大利亚农业用地最多的外国投资者,澳大利亚农业用地目前由外国投资者持有的约占总量的13.6%,其中52%掌握在英国手中,美国、荷兰、新加坡位列其后,中国仅占0.38%。
“澳大利亚国土面积在全世界排第六位,经济总量居全球第十二位,人口却只排在第五十八位。这些数字说明,要想使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实施开放、友好的外资政策是至关重要的,减少外资进入等同于降低未来的生活水平,这是澳大利亚两大主要政党的共识。”前来与会的澳大利亚外资审查委员会主席布莱恩・威尔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澳大利亚欢迎中国投资,“外资审查委员会是一家独立机构,我们对所有外资的审查标准都是一致的和客观的,不会针对某个特定国家。”
“人们往往拘泥于习惯性思维,不喜欢变化”,罗布说,英美和日本在大举投资澳大利亚的初期都曾遭遇到强烈民意反弹。上世纪80年代,澳媒体关于国家土地要被日本买光的报道屡见不鲜。“我从来没见过哪一块澳大利亚的土地被外资收购后就飞走了,”罗布告诉记者,中国资本在澳农业领域有着光明的前景,中国企业要想在澳大利亚立足,必须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更大的耐心。
澳大利亚农业研究所首席执行官米克・基奥同样认为,农业是一项需要长期投资的特殊领域,中国投资者必须要有长远打算,否则很难在短期内盈利。基奥说,澳大利亚的农业环境和标准不同于其他西方国家,外国投资者要想事半功倍,一定要与当地有经验的经理人紧密合作。此外,为了使收购过程和其后的经营更加顺畅和高效,中资公司与当地公司组建合资企业是个值得推荐的办法。
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员副院长詹姆斯・劳伦森告诉在场观众,调查数据表明,澳大利亚民众对来自中国的投资并没有太大的负面看法,澳大利亚媒体的报道存在误导性。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投资者进入澳大利亚,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也有必要与澳大利亚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充分听取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同时向公众展示其立足长远的担当精神,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