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 留学  >> 查看详情

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着力推进“双一流”建设

来源: 污贼live直播盒子官网  日期:2017-03-11 11:50:49  点击: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对此,我们有三点认识与理解:

首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是创建世界一流的前提。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肩负着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引导和促使广大师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其次,坚定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是创建世界一流的根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使“双一流”建设始终与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协调一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整体把握全面内涵是创建世界一流的关键。这次国家的“双一流”战略,聚焦高校核心使命,把人才培养作为首要衡量指标,形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六位一体”评价模型,把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开展一流服务、传承优秀文化、引育一流队伍和参与全球治理,作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标准,重点突出、立体丰富、导向鲜明,为各地区、各高校具体落实提供了行动指南。

与此同时,开展“双一流”建设还要在深刻领会“双一流”内涵实质的基础上,明确推进机制与方式方法,以确保建设目标扎实落地。通过学习领会国家“双一流”战略,我们认为,开展“双一流”建设需要按照以下思路推进落实:

一是以一流为目标,立足实际、统筹兼顾。“双一流”所强调的一流,首要关键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一流人才。在此基础上,依托一流人才队伍,产出一流科研成果,开展一流社会服务。对此,需要我们立足上海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情况,兼顾教学与科研、学术与行政、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等方面的关系,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让高校事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都具备一流的品质。

二是以学科为基础,分类建设、做强高峰。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元,没有一流学科就谈不上一流大学。高校在开展学科建设过程中,既需要勇攀高峰、追求一流的热情,也需要“壮士断腕”、聚焦重点的勇气。从政府角度,学科建设要扶优扶新、扶需扶特,以分类指导、分类投入、分类评价的思路,鼓励支持学科建设;从高校角度,学科建设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特别是在“有所不为”上下功夫,避免盲目“铺摊子”、搞扩张,集中力量做强优势学科、强势学科,让学科发展“高原崛起、高峰凸显”。

三是以绩效为杠杆,周期支持、动态调整。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对“双一流”建设至关重要。“双一流”建设不能过分追求短期绩效,要尊重人才培养、学科发展规律,应该给高校相对宽松的建设周期;“双一流”建设也应该建立“能上能下、动态调整”的机制。对此,《实施办法》明确,以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开展中期绩效评估,对于建设效果好的高校加大支持力度,对于不能达到建设目标和水平的高校给予预警并减少支持直至淘汰出建设范围,5年后根据评估结果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这样绩效评估是比较科学的。

四是以改革为动力,综合施策、蹄疾步稳。开展“双一流”建设,应立足国家和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立足高校整体事业发展全貌,强化顶层设计与整体谋划,以战略的思维、系统的设计、综合的办法,着眼制度创新,立足长效机制。在学校外部,需要政府“放权松绑”、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解决“放权”不够的问题;在学校内部,需要高校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解决“用权”不好的问题。通过政府和高校相向而行、同时发力,构建起有力支撑“双一流”建设目标的现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作者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相关文章

  • 到2020年 将建设千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到2020年 将建设千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北京2月14日电(孙竞)日前,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在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表示,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要求,将整合五项重点人才工程。 一是制造业与教育融合发展工程。推动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鼓励制造业大型企业牵头组建一批先进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组织职业学校制造类专业教师参加5年一轮的专业技能培训;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到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实践,累计时间不少于6个月;选派制... [阅读]

  • 红丝带学校创办人获奖 三位教育人“感动中国” 红丝带学校创办人获奖 三位教育人“感动中国”

    北京2月9日电 (记者 郝孟佳)8日晚,《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36年的支月英、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扎根农村的秦h飞、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小平分别获得2016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们都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支月英:扎根乡村36年的最美教师 支月英,女,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 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 [阅读]

  • 两部门:最迟2025年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要达标 两部门:最迟2025年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要达标

    北京2月9日电 (记者 郝孟佳)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应在2020年前完成所有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建设;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适当推迟达标时限,所有学校最迟应在2025年前完成达标建设工作,2020年前应完成一半以上。 意见指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良好的口语、书面语表达水平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是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在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意见明确,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打... [阅读]

  • 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工作领导小组更名 陈宝生任组长 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工作领导小组更名 陈宝生任组长

    北京2月9日电 (记者 郝孟佳)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工作领导小组名称调整为教育部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任组长,教育部副部长李晓红任副组长。 领导小组将定期研究解决教育行业扶贫、定点联系滇西、直属高校定点扶贫方面有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发展规划司。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