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合肥2月16日电 (记者孙振)记者近日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技术生物所科研人员利用黏土、生物炭等天然材料制备出一种复合纳米材料,可低成本修复酸性土壤重金属污染。
据悉,这种新型复合纳米材料不仅能够固定土壤中盐基阳离子,提高土壤pH值,从根本上修复酸性土壤;而且可有效控制六价铬的迁移,降低作物对六价铬的富集,有效缓解六价铬污染。该方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环境友好、使用方便、材料易加工等优势,对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酸性土壤约占世界不冻土的30%,它造成农业减产且会激活重金属离子,加剧重金属对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是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和环境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福建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代表 打组合拳,守绿色底线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泉州是福建省两个获得“国家生态市”称号的地区之一,一直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坚决守住环保这条底线。我们抓住水环境治理这个“牛鼻子”,已连续4年在全市开展跨境流域整治。今年2月底,泉州出台了《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市河长办挂牌成立,从3月1日起全面实施。我们建立了责任到人的四级河长体系... [阅读]
本报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付文)中国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刘雅鸣代表介绍,今年将重点推进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刘雅鸣说,目前我国24小时之内的气象预报准确率达87%,台风路径误差保持在70公里之内,均居世界先进水平。截至目前,我国共发射15颗风云气象卫星,形成地面、高空、空间三位一体的监测网络。在地面,已建成6万多个监测站,覆盖了全国96.5%的乡镇。 [阅读]
中新社北京3月13日电 (陈溯)13日,网友“kasy眯嘟”在微博上晒出几张图片,图片中的她和朋友不畏大风天,在高速公路边的一片小山丘上种下一棵樱花树。 暖风拂面、春回大地,“亲手种下一棵树”这项既环保又有纪念意义的活动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3月12日是中国的植树节,家住广州的于丽娟告诉中新社记者,她在植树节当天带着两个女儿协力种下一株小木棉,希望两个孩子与木棉一起茁壮成长。 福州仓山... [阅读]
中新网3月13日电 据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官方微博消息,未来三天(3月14-16日),除华北地区外,全国大气扩散条件总体有利,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部分地区可能出现轻至中度污染。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