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就是一面镜子,透过历史来回望现实,总能对今天有所启迪
近日,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登陆荧屏,磅礴的气势,饱满的人物,厚重的历史,让其被称为“值得用手机流量刷的国产剧”。此前,另一部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经过修复,10年之后重播,也收获赞誉无数。在网剧走红的当下,历史正剧在网络上掀起的热潮,引人思考。
与那些充斥着稗史逸闻、怪力乱神的影视剧相比,历史正剧的主题更恢弘大气,基调更严肃认真,也往往具有更强烈的现实意义。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就是一面镜子,无论什么年代,透过历史来回望现实,总能对今天有所启迪。从普及历史的角度来说,覆盖面广泛的影视剧不应缺席;而历史正剧,更应承担起对过往的深切思考和对现实的严肃探讨。曾经引发收视热潮的《康熙王朝》《贞观之治》《汉武大帝》等,莫不如此。
遍观当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正剧已然成为珍稀品种。一段时间,电视剧市场几乎被戏说剧垄断,一打开电视屏幕,踩着“花盆底”的威仪太后,拖着大辫子的帝王将相,演的说的却是现代人的情感世界。而后,宫斗剧又轮番上演,历史剧的背景从朝堂转移到了后宫,一个个如花似玉的后宫美人都成了毒如蛇蝎的阴谋家,甚至有时候还要再来几个“穿越来客”。沉浸在戏说、宫斗、穿越之中的历史剧,其实已经脱离了历史的范畴,剧中人物不过是穿着古人衣服演绎现代人的故事而已,更不用说频频出现的穿帮镜头、全然缺失的传统礼仪以及令人不忍直视的“五毛钱特效”了。面对伪历史剧泛滥的荧屏,有的人痛心疾首,有的人嗤之以鼻,有的人见惯不怪。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历史正剧的缺失,却也反映出亚健康的影视现象。
如今,两部历史正剧热播,是否意味着历史正剧的春天就要到来?答案可能也没有那么乐观。从收视率来看,《大秦帝国之崛起》开播首日虽然获得了较高收视率,但与当前热播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孤芳不自赏》等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从拍摄数目来看,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备案公示,2017年1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计103部,其中古代题材剧共21部,而这其中,历史正剧不超过5部,其他仍然以传奇、神话、武侠题材为主。历史正剧的复苏似乎还任重而道远。
当然,历史正剧不够热,观众审美的变化是一方面原因,制作者对待历史的态度是一方面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要从自身寻找。正剧虽然要求正,但并不是板。枯燥简单地诠释我们原本丰富复杂的历史,脸谱化地刻画历史人物,等于是在自我抬高观赏的门槛。如果能在题材的挖掘上更加深入,拍摄的角度上更加新颖,情感的表达上更能引起共鸣,相信定不会缺少观众。
复兴之路上的中国人,不可能不关注既往的大历史。人们对优质影视作品的期待、对正能量内容的诉求空前强烈,这正为历史正剧的复苏提供了契机。抓住机会,沉下心来,打磨精品,就能真正迎来历史正剧的春天,为观众带来丰富的精神滋养。
《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22日 05 版)
北京3月6日电 2017年2月28日上午,中国儿艺今年首部新戏《李尔王》在四楼会议室正式召开建组会,中国儿艺院长尹晓东,党委书记雷喜宁,副院长冯俐、闪增宏,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杨帆和《李尔王》全体主创
“今天是我们抓住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机会!”著名文化学者、作家冯骥才曾发出呼喊。从古至今,传统文化皆以有形或无形的姿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一笔一划皆文化,一字一句皆乡愁,一砖一瓦皆记忆。但同时,它们又
北京2月27日电 (记者黄维)今天,已故国画大师、“长安画派”领军人物石鲁的412件书画作品,由其家属捐赠给国家博物馆。2012年8月,石鲁先生的夫人闵力生女士带领全体子女,决定分批将珍藏的先生遗作
北京2月27日电 (记者黄维)文化部今天公布网络游戏市场“双随机一公开”查处结果,36家网络游戏运营单位被依法查处。同时,部署了对网络表演的双随机执法检查。 在前期开展的网络游戏市场“双随机一公开”
北京2月12日电 (记者黄维)今天上午九点,故宫报告厅里座无虚席,连过道两侧都挤满了人。“预约开始不到6分钟,350张票就已全部告罄。”主讲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自己也没想到,这场题为《故宫博物院的表
西安1月22日电 (记者 姜峰)日前,大唐西市博物馆晋升中国博物馆协会公布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成为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获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民办博物馆。 据悉,此次公布的34家国家一级博物馆,
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图片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1月22日电 (黄维、陈苑、陈灿、李岩)距离鸡年新春不到五天,我国文学界又痛失一位大师!著名学者、红学家冯其庸今天中午12时18分在京去世。冯老不仅是
点击进入“文艺星青年”>> 【文艺星青年按】近日,纽约一所高中的中文期末考试卷爆红网络,让中国网友开始怀疑人生。明明是中文卷子,上面白纸黑字写的是汉语,网友表示“居然一个都不会做?!”。甚至更有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