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选购美食已成为一种消费“新食尚”。然而,这边“吃货”们正忙着下单,那边“网红食品”的狐狸尾巴却被揪出:无证销售、质量问题、逃避监管……让微信用户时不时打冷战
最近,杭州市场监管部门在检查中发现,微信朋友圈里火了半年的某曲奇饼干的一处生产作坊,属“三无”代工厂,还冒用“QS”企业食品生产许可标志。事后,该曲奇经营商表示,代工厂生产的饼干,质量符合相关标准,且未流入市场,相关正在中。但无论怎么说,这些食品无证生产的真相被坐实。
无独有偶,另一款名为“蜂窝煤”、同样红遍微信朋友圈的“网红蛋糕”,其标榜的竹炭粉排毒养颜功效,近日也被专业机构证实为子虚乌有。
作为一种“新食尚”,通过朋友圈微商选购美食很流行。从私房美味到家酿果酒,从早茶点心到夜宵小吃,从美容靓汤到食补偏方,“圈”里出售的食品无奇不有。一些卖家利用社交媒体特殊的宣传、营销方式,将自制食品打扮成“网红”,在朋友圈里卖得风生水起。然而,这边“吃货”们正忙着下单,那边“网红食品”的狐狸尾巴却被揪出:无证销售、质量问题、逃避监管……微信用户时不时打起冷战:“圈”里选购的私房美食,还能放心地吃吗?
“圈”里的美食宣传,往往真假莫辨。“分享美食就是分享美好”,这是微信朋友圈卖家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利用朋友圈熟人关系、口碑传播的社交特性,一些网络私房美食经常发动众多营销公号为其背书,并用图片、视频等方式,给粉丝制造一种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不仅让食客胃口大开,价格也越炒越高。
比如,这次被杭州市查处的网红曲奇,就曾将一款产品的价格最高炒到每盒300元,单日最高售卖量超过3000盒。即便如此,还经常断货,甚至要靠网络“黄牛”抢购。然而,且不说隔着手机屏幕很难验证食品原料色、香、味的真伪,光是这种惯用的饥饿营销手段,就让人怀疑。另外,由于过度追捧“网红”,一些消费者对朋友圈里销售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地址等信息不太关注,也给不法卖家带来可乘之机。
“圈”里的美食营销,往往“套路”很深。笔者一位好友,有一段时间每天要发七八条某爆款蛋糕的信息,笔者询问后才知道,她在做这款蛋糕的。实际上,很多没有实体店、从网上突然冒出来的“网红食品”,走的就是这条推广路径:多层级的分销体系、不同门槛的拿货机制、设置底价的价格策略、一次性返利的奖励制度,就其整个商业推广套路而言,几乎就是非法传销的翻版。
“圈”里的美食监管,往往存在执法难点。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将网络销售食品纳入监管范围,但与淘宝网等电商平台相比,微信朋友圈的平台属性界定模糊,对个人微信账号能否从事商业经营性活动,还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由于朋友圈的社交空间相对封闭,如何对其有效监管,还处在探索阶段。以烘焙产品为例,现在,朋友圈里兜售过期面包、劣质糕点的问题暴露,普遍以网友举报为主,监管部门主动查处的情况并不多见。
有光的地方,就有阴影。真正的网红食品数量不少,但营销套路满满、消费陷阱遍布的“网红食品”也不少。在微信朋友圈选购美食,务必多几分慎重。相关部门也应创新监管方式,对不法商家侵入朋友圈的营销行为,一查到底;同时要尽快完善法律制度,标本兼治。希望执法部门、企业与消费者们形成合力,让玩猫腻的“网红食品”无处遁形。
PPI涨幅继续扩大 对稳增长有积极意义 中国物价指数同比涨幅重返“2时代”。昨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1%,在连续四个月涨控在“1”时代后
上市公司三季报发布进入尾声,A股9家乳企三季报业绩全部出炉,在当前整个经济走势下行压力较大、消费乏力的背景下,乳企们今年前三季度的效益如何?在行业低迷的环境下,它们又是如何实现业绩的增长的?
早春,新鲜的绿叶蔬菜甚为难得。这时候,菠菜就成为很多人家饭桌上的绿色美味。但是很多人又说菠菜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能和豆腐一起吃。这是真的么? 菠菜不能搭豆腐吗 这大概是流传最广的饮食搭配禁忌
碘缺乏或碘过量都会引起甲状腺异常,导致甲状腺结节形成。碘缺乏会影响甲状腺激素合成,尤其是对女性。缺碘对不同年龄人群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胎儿期可出现流产、死胎、生长发育畸形,新生儿期会出现甲低、结节
随着人们对营养健康的越来越重视,在网络上、朋友圈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有关于健康营养的小建议。一直以来,关于果蔬皮有“神奇”功效的说法也颠覆了很多人的认识,原来一直扔掉的果蔬皮竟然比果蔬本身还有营养价值?那
真正爱自己的女人,不会仅停留在购买时髦衣服、名牌包的外在层次上,而是懂得如何通过科学饮食、物调理、运动和休息,让健康更加持久。“三八妇女节”之际,不妨听听解放军309医院营养科主任左小霞等相关权威专家
天气渐暖,饭局也多了起来。但是有朋友表示,为了减肥,还是不要吃饭了,但是干聊太没意思,不如喝酒吧?这个想法乍听起来挺不错,但当你真的了解酒的另一面时,可能就会放弃自己借酒减肥的美好愿望了。 无论是啤酒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个由营养学家和心理学家组成的团队将他们最好的建议整理到一起,目的是教人们如何诱使自己吃得少一点。 杨百翰大学和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你吃饭时咀嚼食物发出的声音可能对你的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