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决心”号2月21日电 (记者张建松)21日,由我国科学家主导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顺利完成首个钻孔任务,科学家基本摸清了钻孔位置800万年以来的海底沉积特点和规律,为即将开展的基底岩石钻探奠定了良好基础。
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33名中外科学家乘坐美国“决心”号大洋钻探船,于2月14日抵达北纬18.4度、东经115.9度的目标钻探海域,开始进行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旨在钻取南海基底岩石,探寻“大陆如何破裂、陆地为什么会变为海洋?”科学之谜,检验国际上以大西洋为“蓝本”的非火山型大陆破裂理论。
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的首个钻孔编号为U1499A,水深在3770米左右。连日来,“决心”号用先进的APC、XCB等钻探取样设备,共钻取了71管海底沉积样品,钻孔深度为659.2米。
据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IODP367航次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孙珍教授介绍,目前“决心”号上的中外科学家已对首个钻孔沉积样品的形成年龄、沉积速率、岩性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古生物与古地磁的研究均判断,首个钻孔的沉积样品最早是800万年前沉积的。
首个钻孔只有最上面的48米是深海软泥样品,属于“平静有序”的典型深海沉积;48米以下的绝大部分沉积样品则“动荡无序”,反映了800万年以来,南海海底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惊心动魄的风云变幻”状态,海底滑坡、深海浊流、远距离搬运、生物扰动等事件频发。其中有两段最动荡的时期,分别在海底形成了厚达70-100米、延伸达数百公里的砂层。
“在每次大洋钻探中,首个钻孔都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后续钻探能否顺利进行。我们发现首个钻孔的样品数据,与前期我们开展的地震研究非常吻合。这非常令人振奋,更增加了成功钻取基底岩石、实现钻探目标的信心。”孙珍说。
在首个钻孔内,科学家原计划要进行“测井”,以获取井壁的密度、伽马射线、磁化率等科学数据。但由于钻孔穿透松散的砂层,多日连续钻探取芯,已使钻孔“摇摇欲坠”很不牢固。为了保证安全,科学家决定放弃在这里的测井工作。计划在本航次钻探任务结束之前,专门打一口小孔径的井,进行测井工作。
根据下一步工作计划,“决心”号将在首个钻孔附近相同的沉积地层,再打第二个钻孔,编号为U1499B。这个钻孔将专门用来钻取海底的基底岩石。为了保证钻孔安全,将对650米以上的沉积层“嵌入”套管保护起来;从650米以下才开始进行取样,直至钻取基底岩石。
在3700多米的海下进行大洋钻探充满了风险。20日,“决心”号上的升降设备出现了故障,经过一天的紧急修理,才将取样管从钻杆里“拔”了出来。在首个钻孔的钻探过程中,还出现了钻头损坏的情况,所幸没有造成钻孔故障。
北京2月15日电(记者贺迎春)科技部副部长阴和俊在今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146家国家高新区发展势头强劲,发展态势良好,“十二五”期间营业收入保持年均17.4%的增长速度;2016营业收入预计
北京2月13日电(赵竹青 郭心冰 肖建军)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按流程完成了出厂前所有研制工作,2017年2月5日从天津港启程,经过约一周的海陆运输,于13日安全运抵海南文昌航
北京2月13日电(记者贺迎春)科技部网站消息,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项目(SKA)天线国际工作包联盟近期在华召开了反射面天线结构详细设计评审会(DDR)。中国电科54所牵头国际同行共同编制形成的天线详
北京2月13日电(记者贺迎春)科技部网站消息,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高温铁基浆态床煤炭间接液化技术为核心的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煤炭间接液化装置――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制油工程,近期实现了煤制
北京2月13日电(记者贺迎春)科技部网站消息,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江颖、王恩哥课题组围绕“原子尺度上水的核量子效应”开展研究工作,基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分别发展了亚分子级分辨成像技术、单分
北京1月16日电(记者贺迎春)16日上午,主题为“青春有梦,创客我行”的第8届东盟-中日韩(10+3)青少年科技冬令营与教师科技研讨会在京启动。这是该活动首次在我国举办。 据了解,16日―19日期间,
北京1月16日电 (记者 郝孟佳)15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基于可调极紫外相干光源综合实验装置”――大连光源调试出光,输出光脉冲光子数达到140万亿个,成为
北京1月12日电(记者贺迎春)日前,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6年项目指南向社会正式发布。2016年征集的项目以落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等为重点,以合作研发为基础,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