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技 > 学界动态

潜心超导50年“北京的赵”成为“世界的赵”

日期:2017-03-11 16:17:03  点击:0 
分享:

在今天举行的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赵忠贤院士众望所归,获得了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而这,已经是他第五次站在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了,在此之前,他已经先后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50多年前,当年轻的赵忠贤孤身一人背起行囊来到北京的时候,中国的超导研究还刚刚起步,高温超导更是天方夜谭。今天,古稀之年的赵忠贤身边已经凝聚出了一支世界领先的中国高温超导研究队伍,中国的高温超导研究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赵忠贤院士

年轻的科学梦

高中时代,赵忠贤被国家提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深深地影响着。他从一本苏联杂志中了解到了很多“老大哥”的新进展,如卫星、火箭、半导体等等。这让赵忠贤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让中国成为一个科技强国的渴望。

高中毕业时,赵忠贤最初想报考地质专业,为祖国寻找矿产资源,但体检时被误诊为平足,没有资格报考。想考哈军工,因被指反对卫生大跃进而失去报名的机会。在向副校长(兼任班主任)申述政治表现时,偶然被一份招生简章所吸引,在个别同学的“激励”下,决定报考地处北京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而且第一和第二志愿都是该校。

1959年,赵忠贤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录取,1964年大学毕业并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他满怀着对祖国科学未来的美好憧憬一干就是五十多年。

“大胆”的年轻人

赵忠贤很快在物理所崭露头角,并成为所里重点培养的青年人才。

物理所是新中国超导研究的发源地,赵忠贤被分配在室主任洪朝生先生兼任组长的研究组从事超导研究。1973年,经周总理批示,一批年轻学生和学者被派往国外学习, 赵忠贤被从干校召回,1974年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接触到了世界超导研究最前沿。1975年回国后,赵忠贤提出要“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简称“高温超导体”)。

所谓“高温超导体”,是指临界温度在40K(约零下233摄氏度)以上的超导体。麦克米兰根据获1972年诺贝尔奖的BCS理论计算,认为超导临界温度最高不大可能超过40K,他的计算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认同,40K也因此被称作“麦克米兰极限”。

经过调研、交流和缜密思考,赵忠贤支持少数理论家对国际广泛认同的由经典理论推导出的麦克米兰极限提出的挑战。1977年,他在《物理》上撰文提出,结构不稳定性又不产生结构相变可以使临界温度达到40-55K,进而提出复杂结构和新机制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达到80K。

当时别人都认为赵忠贤实在是太大胆了。物理研究中的低温,通常是用液氦和液氮来实现的。液氮最低只能实现77K,所以对临界温度低于40K的超导体,只能用贵数十倍的液氦进行研究。1958年“大跃进”时期,中国没有液氦,也就没法研究超导。受当时氛围的影响,相当一段时间的研究是跃进式的,目标是“跃进”出超过77K的“液氮温区超导体”,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时隔20年后当赵忠贤再次提出80K的液氮温区超导体也是可以存在时,大家都还心有余悸。

但赵忠贤作为当时极少数的“归国人才”还是得到了支持,开始在全国组织和推广“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研究。截至1986年底,他组织召开了6届研讨会。虽然条件艰苦到在被窝里打老鼠,但他身边也逐渐有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事。

世界物理学界刮起“中国旋风”

赵忠贤自己也从未想到,在短短几个月里,他从一名物理所普通研究人员,变成了在国际物理学界代表中国的符号。

1986年,欧洲科学家柏德诺兹和缪勒发表了镧-钡-铜-氧体系可能存在35K超导的工作。当时国际上有的超导研究者在关注另一篇论文(该文事后被证明为谬误),而赵忠贤和其他少数几个学者对柏德诺兹和缪勒的论文产生了兴趣。该文中提到的“杨-泰勒”效应与赵忠贤1977年文章中提到的“结构不稳定性又不产生结构相变会导致高的超导温度”产生共鸣,促使他立刻组织团队,在那个年代科研条件相对简陋的情况下开始研究铜氧化合物超导体。

1986年底,赵忠贤的团队和国际上少数几个小组几乎同时在镧-钡-铜-氧体系中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获得了40K以上的高温超导体。一时间,世界物理学界可以说是地动山摇,传统理论的崩塌让“北京的赵”多次出现在国际著名的科学刊物上。

就在这次突破中,赵忠贤团队还发现了70K的超导迹象,这已经离77K液氮温区不远了。遗憾的是,国外的研究组在同样的体系中没有看到70K的迹象。

由于当时没人能够重复70K迹象,海外有学者质疑中国的结果,来信和打电话施压。赵忠贤他们却意识到:名义上“同样的体系”只是基本化学配比相同,但实际成分是不同的――他们的实验样品用的原料是1956年公私合营的工厂生产的,含有很多杂质。这启发他们注意到也可能是杂质发挥了某种作用,从而导致70K迹象的出现。他们于是开始主动“引入杂质”。 在用锶取代钡没有复现70K迹象之后,确定了“在钡基、多相的体系中、用钇取代镧”的方案并得以实施,1987年2月19日深夜,他们团队在钡-钇-铜-氧中发现了临界温度93K的液氮温区超导体,1987年2月24日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了这一发现并在世界上首次公布了元素组成。25日的《人民日报》报道了这一消息,世界各大通讯社纷纷转载,在世界上刮起了一阵液氮温区超导体的旋风。赵忠贤所在集体因此荣获198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集体一等奖,他也作为团队代表获得了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

赵忠贤等人的成果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93K超导体的发现使柏德诺兹和缪勒“铜氧化合物可能存在35K超导性”一文的重要意义凸显出来,获得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为此,授奖公报中还提到了中国的工作。柏德诺兹指出:“赵教授及其同事们的研究成果是举世瞩目的,感谢他们为世界科技的发展和超导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赵忠贤等人的工作大大提升了中国物理学界的国际地位。1987年,赵忠贤作为五位特邀报告人之一参加了美国物理学会三月会议。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有这样的待遇,在当时是极其罕见的。那次会议后来被称作“物理学界的摇滚音乐节”――被高温超导突破吸引来的物理学家们挤满了整个会场,狂热的场面持续了7个多小时。1987年的三月会议,标志着中国物理学家走上了世界高温超导研究的舞台。

二次突破,领跑世界

在1987年的辉煌之后,赵忠贤潜心研究20年,终于带领中国团队再次引领世界热潮。

在这段时间里,这个“普通人”踏踏实实地进一步凝练学术思想,他逐渐发展出的新的学术思路又一次成了第二次突破的基础。在此期间他和陈立泉联名,向国务院建议成立国家超导实验室(现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并获得批准,赵忠贤担任了首届实验室主任。目前,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了国际上实力领先的超导研究基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超导研究人才。

转眼间,20年过去了。2008年,日本科学家Hosono报道在镧-氧-铁-砷体系中存在26K的超导,与赵忠贤“在具有多种相互作用的四方层状结构的系统中会有高温超导电性”的新思路是一致的,他立刻意识到这一类铁砷化合物(后来被称作“铁基超导体”)很可能是新的高温超导体。事实上,赵忠贤在1994年就研究过结构完全相同的稀土-铜-硒-氧体系,但没有用铁。

赵忠贤提出了高温高压合成结合轻稀土元素替代的方案,带领团队很快将铁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提高到50K以上,创造了55K的纪录并保持至今,为确认铁基超导体为第二个高温超导家族提供了重要依据。实现了高温超导研究领域的第二次突破。在这期间,他以67岁的年纪三次带领年轻人几乎通宵工作,完成了初期最关键的三篇论文。事后得知,其中一篇比国外同行只早了一天发表。

赵忠贤的铁基超导研究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美国《科学》杂志三次报道赵忠贤组的工作,其中在题为“新超导体将中国物理学家推向最前沿”的一篇文章中对于赵忠贤小组的贡献予以充分的肯定。赵忠贤小组的成果作为 “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的重要部分,获荣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作为我国高温超导研究从追赶到引领世界的主要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赵忠贤却总是谦逊地将其归功于团队合作,“要想在基础科学上有重大突破,必须有很好的团队精神”。2014年初他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后做客时表示:“我作为代表来拿这个奖,大家应该看到更多在我身后没有露面的这些不同年龄段人的贡献和他们的工作。” 

相关链接:

行走在物理学之巅!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团队谈创新突破

推荐阅读: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 赵忠贤屠呦呦获最高奖

屠呦呦:一生倾情青蒿素

北斗原子钟: 用北京时间为世界定位

86岁诺奖得主屠呦呦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推动国家科技奖励回归“推荐制”

国家科技奖增强评审透明度 最高奖候选人首次纳入公示范围

27位改变中国命运的科学家都说过啥

 

相关内容

  • 近期将有10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 近期将有10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

    北京2月15日电(记者贺迎春)科技部副部长阴和俊在今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146家国家高新区发展势头强劲,发展态势良好,“十二五”期间营业收入保持年均17.4%的增长速度;2016营业收入预计

  •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安全运抵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安全运抵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北京2月13日电(赵竹青 郭心冰 肖建军)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按流程完成了出厂前所有研制工作,2017年2月5日从天津港启程,经过约一周的海陆运输,于13日安全运抵海南文昌航

  • SKA反射面天线详细设计方案通过国际评审 SKA反射面天线详细设计方案通过国际评审

    北京2月13日电(记者贺迎春)科技部网站消息,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项目(SKA)天线国际工作包联盟近期在华召开了反射面天线结构详细设计评审会(DDR)。中国电科54所牵头国际同行共同编制形成的天线详

  • 煤炭间接液化技术成功实现百万吨级工业化应用 煤炭间接液化技术成功实现百万吨级工业化应用

    北京2月13日电(记者贺迎春)科技部网站消息,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高温铁基浆态床煤炭间接液化技术为核心的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煤炭间接液化装置――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制油工程,近期实现了煤制

  • 我国首次在原子尺度揭示水的核量子效应 我国首次在原子尺度揭示水的核量子效应

    北京2月13日电(记者贺迎春)科技部网站消息,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江颖、王恩哥课题组围绕“原子尺度上水的核量子效应”开展研究工作,基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分别发展了亚分子级分辨成像技术、单分

  • 我国首次举办东盟―中日韩青少年科技冬令营 我国首次举办东盟―中日韩青少年科技冬令营

    北京1月16日电(记者贺迎春)16日上午,主题为“青春有梦,创客我行”的第8届东盟-中日韩(10+3)青少年科技冬令营与教师科技研讨会在京启动。这是该活动首次在我国举办。 据了解,16日―19日期间,

  • 我国成功研制世界上最亮的可调极紫外光源 我国成功研制世界上最亮的可调极紫外光源

    北京1月16日电 (记者 郝孟佳)15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基于可调极紫外相干光源综合实验装置”――大连光源调试出光,输出光脉冲光子数达到140万亿个,成为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置专项支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置专项支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北京1月12日电(记者贺迎春)日前,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6年项目指南向社会正式发布。2016年征集的项目以落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等为重点,以合作研发为基础,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