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技 > 航空航天

风云四号首批图像发布 我国气象卫星“脱胎换骨”

日期:2017-03-11 16:11:27  点击:0 
分享:

北京2月27日电(赵竹青)今天上午,国防科工局、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了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获取的首批图像与数据。此举表明,风云四号卫星与地面应用系统协调匹配、工作正常,标志着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成功实现了升级换代。 

填补多项空白 

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田玉龙介绍,经过对首批获取的图像和数据初步分析,图像层次分明,云层和地表纹理丰富,风云四号卫星的主要探测功能得到全面验证,综合探测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风云四号卫星是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从第一代(风云二号)向第二代跨越的首发星,于2016年12月1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经过5次机动变轨后,12月17日成功定点于东经99.5°赤道上空,并正式命名为风云四号A星。

星上搭载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闪电成像仪和空间天气监测仪等4台遥感仪器,其中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填补了世界在该领域观测的空白、闪电成像仪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观测的空白。

能力全面提升

与第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相比,风云四号的独特之处在哪?田玉龙告诉记者,风云四号观测的时间分辨率提高了1倍,空间分辨率提高了6倍,大气温度和湿度观测能力提高了上千倍,整星观测数据量提高了160倍,观测产品数量提高了3倍。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表示,风云四号卫星寿命更长,信息获取速度更快,功能更强大。“直观来看,新获取的卫星云图相比上一代细节更多,色彩更真实、更丰富。”

“并跑”到“领跑”

田玉龙介绍,风云四号卫星是我国航天科技自主创新的新成就,实现了多项重大技术突破。

一是将4台遥感仪器安装在一个卫星平台上,成功解决了多仪器同时工作所产生相互干扰的问题,利用一颗卫星实现了多种功能,极大节省了研制成本。

二是世界上首次实现了静止轨道高光谱大气垂直观测,可进行高频次、高精度垂直大气观测,获取大气温湿结构信息,将有力推动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的提高。

三是自主突破了静止轨道三轴稳定平台的图像导航配准技术,使得图像定位精度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四是首次实现了我国静止轨道闪电成像观测,可对我国及周边区域闪电每秒拍摄500张照片,为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跟踪提供全新的观测手段,将提高对雷电和暴雨等灾害的监测预警水平。

此外,空间天气探测通道数量和探测要素大幅增加,精度显著提高,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空间天气监测能力。

将服务“一带一路”

目前,国防科工局、中国气象局正在按计划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卫星在轨测试,计划今年6月-7月份交付使用,同步组织力量在天气预报、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监测和空间天气预警等领域开展应用攻关,积极推动在水利、农业、林业、环境、减灾、海洋、能源和航空等行业的应用。

同时,风云四号还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高精度的气象卫星资料,为共同构建防灾减灾体系提供支撑,在区域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体现我国对国际社会的重要贡献,进一步提升我国航天事业和气象事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迄今为止,我国已成功发射了15颗气象卫星,其中8颗卫星在轨运行,实现了气象卫星业务化和系列化,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

相关内容

  • 近期将有10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 近期将有10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

    北京2月15日电(记者贺迎春)科技部副部长阴和俊在今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146家国家高新区发展势头强劲,发展态势良好,“十二五”期间营业收入保持年均17.4%的增长速度;2016营业收入预计

  •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安全运抵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安全运抵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北京2月13日电(赵竹青 郭心冰 肖建军)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按流程完成了出厂前所有研制工作,2017年2月5日从天津港启程,经过约一周的海陆运输,于13日安全运抵海南文昌航

  • SKA反射面天线详细设计方案通过国际评审 SKA反射面天线详细设计方案通过国际评审

    北京2月13日电(记者贺迎春)科技部网站消息,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项目(SKA)天线国际工作包联盟近期在华召开了反射面天线结构详细设计评审会(DDR)。中国电科54所牵头国际同行共同编制形成的天线详

  • 煤炭间接液化技术成功实现百万吨级工业化应用 煤炭间接液化技术成功实现百万吨级工业化应用

    北京2月13日电(记者贺迎春)科技部网站消息,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高温铁基浆态床煤炭间接液化技术为核心的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煤炭间接液化装置――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制油工程,近期实现了煤制

  • 我国首次在原子尺度揭示水的核量子效应 我国首次在原子尺度揭示水的核量子效应

    北京2月13日电(记者贺迎春)科技部网站消息,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江颖、王恩哥课题组围绕“原子尺度上水的核量子效应”开展研究工作,基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分别发展了亚分子级分辨成像技术、单分

  • 我国首次举办东盟―中日韩青少年科技冬令营 我国首次举办东盟―中日韩青少年科技冬令营

    北京1月16日电(记者贺迎春)16日上午,主题为“青春有梦,创客我行”的第8届东盟-中日韩(10+3)青少年科技冬令营与教师科技研讨会在京启动。这是该活动首次在我国举办。 据了解,16日―19日期间,

  • 我国成功研制世界上最亮的可调极紫外光源 我国成功研制世界上最亮的可调极紫外光源

    北京1月16日电 (记者 郝孟佳)15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基于可调极紫外相干光源综合实验装置”――大连光源调试出光,输出光脉冲光子数达到140万亿个,成为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置专项支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置专项支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北京1月12日电(记者贺迎春)日前,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6年项目指南向社会正式发布。2016年征集的项目以落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等为重点,以合作研发为基础,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