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建言
“送去检测的纳米材料样品,从云南运到北京,因为存放条件和时间的改变,产生了聚集。”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上海市纳米科技首席科学家蓝闽波委员说,“没办法,当地没有检测设备,只能通过开放共享的仪器设备去做。可拿回来的检测数值又不敢用。”
他想说的,是科研设施与仪器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为此,蓝闽波已经呼吁了很多年。
说起“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被写进了刚刚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蓝闽波挺感慨:“进步多了,还有改进空间。”
公器公用服务社会
蓝闽波同记者回忆起我国建设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平台的历程。“起先是一拥而上建平台,但共享机制没建好,分类标准、仪器名称都不统一,检索出满屏的仪器设备,却不知道哪个能用。”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后,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建立统一开放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之前各自为战的平台,大多都被收编。“统一的共享平台解决了之前标准不清的问题。”蓝闽波赞赏道。
平台搭起来了,利用率、共享率是要继续狠抓的事。
“开放共享是面向全社会的,要加大对企业的开放力度,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副主任邢新会委员说。
上海市、浙江省等20个省份鼓励企业用创新券购买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服务,这些省份对外开放共享的科研仪器不断增长。“但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还有很多企业不知道‘共享’这件事。”蓝闽波说。
“向全社会开放,还得让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更到位。”蓝闽波表示,企业借专业仪器设备做检测,指标出来了看不懂,这需要共享平台做好后续服务。
“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也应对社会开放。”邢新会说,“公器公用,这观念得有。”
打破数据孤岛,管理要到位
同样需要“共享”的,还有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
“理论上赞成,口头上支持,实际推不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委员两手一摊。
科学数据“烟囱林立”的局面,这与它的特殊性有关。
“数据散落在科研人员手中,像‘暗物质’一样。很多人不愿将自己辛苦得来的基础数据拿出来共享。”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学数据中心主任黎建辉曾说。
“科研数据所有权属于国家、院所还是个人?什么样的科学数据可以共享?现在没有统一的标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徐晓兰说。黎建辉则认为,政策缺乏有效的激励,也让科研人员对数据共享的积极性不高。
问题的关键在于管理。郭华东认为,数据立法已经到了该提上日程的时候。“水、林、矿产都是资源,都有法,数据也是资源,也应有法。”
科学数据应在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开放”。邢新会建议,“开放共享平台要进行实名制注册,获取数据的痕迹要是可追踪的。”
徐晓兰建议,充分发挥科技社团组织力量,通过市场化力量去推动。“行业协会、学会、社团的第三方立场,可以对数据交易、使用进行有效的价值判断,打通提供方、使用方、评价方、维护方全链条环节。”
记者了解到,在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支持下,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等平台整合了领域内多家单位的数据资源。下一步将继续打造一批资源量大、开放程度更高的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
(陈 莹)
北京2月15日电(记者贺迎春)科技部副部长阴和俊在今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146家国家高新区发展势头强劲,发展态势良好,“十二五”期间营业收入保持年均17.4%的增长速度;2016营业收入预计
北京2月13日电(赵竹青 郭心冰 肖建军)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按流程完成了出厂前所有研制工作,2017年2月5日从天津港启程,经过约一周的海陆运输,于13日安全运抵海南文昌航
北京2月13日电(记者贺迎春)科技部网站消息,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项目(SKA)天线国际工作包联盟近期在华召开了反射面天线结构详细设计评审会(DDR)。中国电科54所牵头国际同行共同编制形成的天线详
北京2月13日电(记者贺迎春)科技部网站消息,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高温铁基浆态床煤炭间接液化技术为核心的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煤炭间接液化装置――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制油工程,近期实现了煤制
北京2月13日电(记者贺迎春)科技部网站消息,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江颖、王恩哥课题组围绕“原子尺度上水的核量子效应”开展研究工作,基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分别发展了亚分子级分辨成像技术、单分
北京1月16日电(记者贺迎春)16日上午,主题为“青春有梦,创客我行”的第8届东盟-中日韩(10+3)青少年科技冬令营与教师科技研讨会在京启动。这是该活动首次在我国举办。 据了解,16日―19日期间,
北京1月16日电 (记者 郝孟佳)15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基于可调极紫外相干光源综合实验装置”――大连光源调试出光,输出光脉冲光子数达到140万亿个,成为
北京1月12日电(记者贺迎春)日前,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6年项目指南向社会正式发布。2016年征集的项目以落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等为重点,以合作研发为基础,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