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万科、保利、绿地等“先行者”后,已有越来越多的内地开发商把业务半径延伸到了地区,成为土地市场一股重要的投资力量。有机构统计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内地开发商在港获取住宅用地的总投资额已达764亿港元,若加上商业用地,其投资总额已超过千亿港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内地开发商在港获取的住宅用地占当年宅地总成交额的54%,首次占到半数以上。
据克而瑞房地产研究中心统计,2011年至今,包括中海、万科、保利置业、世茂、明发、中信、中冶、五矿、海航等企业在内,内地房企在参与公开住宅用地出让,累计共成交23幅,投资总额达764亿港元。从2011年的仅1家内地房企在港获得1幅宅地,到2016年的6家内地开发商共计摘得7幅宅地,近六年来,内地房企在港投资项目数和投资总额逐年递增。就在今年2月24日,龙光地产联手合景泰富以总价168.55亿港元,获得位于鸭洲利南道第136号高端住宅地块,创下近年来单幅土地成交总价的最高纪录。
从投资金额占比来看,内地开发商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记者统计发现,2014年,内地房企获取宅地金额占宅地总出让金额的49%;2015年,这一比例为44%;而2016年,这一比例已达到54%,超过半数,也是内地房企在港投资力度最大的一年。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过去几年来,本地大型开发商在当地住宅市场的影响力却在减弱。仲量联行数据显示,本地七大开发商,包括新鸿基地产、长江实业、恒基兆业地产、南丰集团、 新世界 发展、信和置业及会德丰地产,在竞价购得的住宅土地,已由2012年占整体出让总量的45%,降至2014年的28%,2016年更进一步跌至22%。最近,本地大型开发商竞投地铁上盖项目及市区重建局发展项目,整体也不敌内地对手。
从住宅供应而言,仲量联行数据显示,本地七大开发商的项目占住宅总供应量的比例,估计将由2014年的85%、2016年的77%,跌至2017年至2019年的53%。
仲量联行投资部资深董事莫凯杰表示,本地七大开发商2016年合计仅购入五幅住宅用地,较2012年的十幅明显减少,发展规模一向较大的地铁上盖项目中标比率也较以往偏低。由此预计,未来本地大型开发商的住宅供应量也将相应减少。“据我们了解,面对内地房企的强势竞争,本地开发商已在竞标土地时相应提高了出价预算,但中标比率仍较以往偏低。由于补充土地储备较过去困难,本地开发商推出新盘时将会更加惜售,预期新盘价格将会保持坚挺。”莫凯杰称。
对于内地开发商积极赴港竞拍土地的现象,莱坊国际大中华区研究及咨询部主管纪言迅认为,不必太过于惊讶。“很多企业将作为境外投资的第一站,他们有动力去不计代价获得第一个支点。而本地开发商手中都有很多储备,因此对抬价竞购并不积极。”
讯 3月10日,备受关注的首批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今日正式落地,与上海交易所对外公布受理两单PPP资产证券化仅相隔两日。 据上交所官方网站显示,华夏幸福固安工业园区新型城镇化PPP项目供热收费收益权
继年初对违规聚合支付清理整顿之后,央行对此再次发文,这次是利好消息。 记者从支付机构得到确认,央行下发的《关于持续提升收单服务水平规范和促进收单服务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鼓
房企有无增长极限?这几年来,楼市调控几经起伏,既有倒在黎明前夜的,也有逆市高增长的。 2013年,碧桂园进入千亿房企阵营,2016年成功跨越3000亿元大关。今年前两月,据克而瑞研究中心发布数
近期,多家公司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取消交易所债券发行。 上交所信息显示,2月22日,首创置业股份有限公司50亿元小公募、50亿元私募债等公司债状态为“中止”;2月21日,四大AMC之一东方资产
无论何时何地,产品始终都是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所有企业最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那么该如何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呢?简单来说,无非有两个途径:一是产品创新,二是产品线开发。
2月18日,武汉国土局挂牌出让四宗商服用地以及一宗商服、公园与绿地用地,总起价19.07亿元。 观点地产新媒体查阅出让公告,位于江岸区二七沿江商务核心区北片的P(2017)026号地块是该批挂
2月17日,宁波公开出让位于镇海区庄市街道的两宗宅地,均被万科揽获,两宗地面积共约6.16万平方米,成交总价约8.62亿元。 其中,镇海庄市街道ZH06-02-25地块,土地面积约3.60万平
2月16日,佑威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公告,拟下调收购长沙物业项目总代价及配售股份,并更改公司名称为福晟国际。其中就收购福晟于湖南省长沙市多个物业项目的总代价下调至15.11亿港元。 观点地产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