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传媒 > 媒介研究

试论我国高校新媒体人才培养中的课程建设

日期:2017-03-13 10:03:32  点击:0 
分享:

摘 要:课程改革是整体教育改革的先导,课程设置的情况可以直接反应出教育改革的方向、理念、目标、思路等方向性问题,是具体而又关键的指标。本文从搜集对比国内若干高校新媒体人才培养方面的课程入手,考察我国高校新闻教育近年来整体转型改革的实际情况。

关键词:新媒体;人才培养;课程建设

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原有的新闻教育培养方式、教学内容正在逐步脱离市场的需求,变革新媒体人才培养方式是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各大高校新闻传播院系责无旁贷,应积极调整观念、思路,迎难而上,探索新媒体人才培养的方向、方法。胡正荣教授曾指出:高校在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方面,还有很多应该改革和发力的地方。在诸多亟待革新的环节中,课程体系的调整无疑是最为基础的。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国内许多高校新闻传播学院新媒体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新媒体行业的实际需求的差距还比较大,面临着不少棘手的问题。

一、国内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新媒体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情况

1.传统新闻课程+互联网应用技术模式。在媒体技术变革的浪潮中,各大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都做出了一定的变革,其中的一种方式是在原有传统课程基础上嫁接计算机技术课程,实现“新闻传媒+互联网”的课程组合。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三家为例,在各自网站上搜索比对专业课程发现,它们在新媒体课程设置上都是将传统的新闻训练与互联网应用相结合,在保证原有课程体系完整的同时再叠加新媒体元素,以此来构成新媒体专业的整体教学课程。

上述三所高校之所以青睐“增量”模式,选择在强化优势力量基础上“做加法”来进行课程改革,源于对其教学信誉、教育实力和历史传统的认同与维护。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科整体的平稳发展,有利于保证学科内部各相关专业之间尤其是课程方面的延续性,是一种变革阻力相对较小的稳健思路。

2.开设全新的新媒体专业课程模式。2010年,我国教育部首次组织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申报,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开始招生,2015年获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有29所。以中山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为代表的几所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在积极增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同时,选择着力打造全新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上述三校与传统新闻强校相比,学科综合实力及名气上有一定差距,学科的专业体系不够完备,但也正因如此,变革中的“包袱”小,条框少,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助力学科腾飞的难得契机。这些高校借助新媒体发展带来的红利,集中力量打造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紧密围绕新媒体特性设计课程体系,力求使学生所学与业务需求无缝对接,形成颇具代表性的实践范式。但其中也可观察到,各校的课程内容与侧重点仍不尽相同,受原有学科基础影响的痕迹依然存在。 

3.传统新闻学与网络新媒体教育并行模式。中国传媒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综合实力强,学科体系完备,输出了许多优秀人才。以上述两所高校为代表的一些新闻强校,在新媒体专业课程设置上变革态度积极。新媒体专业与传统新闻教育虽处在同一学科内,但专业课程区分度很大,基本形成并行发展格局。新专业课程体系已有相当大的自主性,来自母体学科的“荫庇”减少。

4.坚守传统新闻教育课程模式。表3所述三所高校的课程设置明显呈现出以传统新闻教育为主的特点,与新媒体相关的教学内容较少。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率先进行新媒体课程改革并取得较好效果的高校,大部分是国内新闻专业实力强劲的名校,它们的专业实力、经济实力能够有助于引进先进设备与人才,而这两点恰好是新媒体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条件。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囿于技术投入、人才引进、学科基础、地域资源、综合实力、教育政策等各种因素,对于新媒体课改的承受力都相当有限,有时不得不被迫采取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保守策略。在媒体大变革的环境中,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进行新闻教育变革是高校的必然选择。在发展传统新闻教育的同时,改进课程内容,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增加与新媒体相关的课程,或是增设新专业。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新媒体课改都将是整体学科变革中无法逾越的一环。

二、新媒体人才培养课程变革存在的问题

在查阅新闻行业最新的招聘信息后发现,数据获取、分析、统计、呈现等方面的人才在新媒体中有很大的需求量。在媒体融合的语境下,创意和设计在整个新闻信息生产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新闻元素通过吸引人眼球、令人感到新奇的创意设计传播出去,吸引更多人阅读、互动和转发,已经成为新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常态,创新在任何领域都有很强的竞争力。

综观目前的实际情况,虽然各大高校新闻教育都革新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虽然许多高校都优化了新媒体教学方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实际的需求还是有差距的,问题仍然突出。

1.对母体学科的依附性过大。四种模式中无论哪一种,都无法完全摆脱对传统新闻学科的“服从”,区别只在于“挣脱”的力度和程度。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主要是通过学科体系完才培养目标的,因此依托母体新闻学生长起来的新媒体专业尚无法脱离母体学科的滋养。从现实情况来看,因循传统新闻教育思路、按照“学科+”模式培养出的准新媒体人,根本无法对接以“互联网思维”主导的网络与新媒体实务。

2.课程改革缺乏整体思路和激励机制。新媒体人才培养的变革需要整体思路和顶层设计的支持,甚至需要对教育体系、教育理念进行根本性变革。

目前各高校在新媒体人才培养方面,基本上都无成熟经验,大多是依靠教师个人资源或学院原有基础在摸着石头过河。这种“各显神通”的方式,并不是真正的多元化、特色化,恰恰暴露出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短板和不足。新媒体课改过多倚赖教师个人素质和理念,缺乏明确的激励机制和有效的保障措施。

3.人才培养方式缺乏竞争力。在当前如火如荼的融媒实践中,具备互联网思维、精通新媒体运营、懂产品研发、数据分析、用户维护、营销推广的人才备受欢迎。而要具备这些能力一方面需要学校的培养,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和专业知识,主动提高自身实力,增强竞争力。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多为文科生,在学习互联网技术和进行数据分析方面劣势过于明显。

三、对新媒体人才培养的思考和设想

1.以新思维建设新学科。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新”不仅体现在技术方面,而是新闻的呈现方式、传播路径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高校不从根本上进行课程革新则难以满足行业需求。新媒体根植于互联网,承载着极强的网络特征,因此,高校应该深入考察、研究互联网发展特性,以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打造全新的课程体系。

2.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和投入。学校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必须加大对新媒体师资的建设和投入。一方面学校可以引进人才,从校外聘请一线的教师或者新闻从业者,依据他们的经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更新教学方式和内容;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进修机会,系统学习新媒体技术尤其是操作技巧,了解新媒体领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需求,提高新媒体专业素质,以便更好地教导学生、指导学生。

3.更新理念,培养创新意识。新媒体正处于变革之中,每个人对它都是陌生的,每个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都是平等的。能否满足新媒体的需求,最重要的还要看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面对新事物任何人都必须要不断的学习,以开放、多元的心态接受新事物。好创新、创意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创造力,提高创新意识。

新媒体自身以及新媒体人才的需求标准仍然在不断变化,新闻业界和学界都在不断摸索,目前谁也无法形成一个明确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模式要持续创新,要不断地跟随新媒体发展的步伐,要根据新媒体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并加以变革,力求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红,李婷.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需求调研与专业培养[J].现代传播,2014(2).

[2] 鲍枫,王以宁.英国高校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12).

[3] 马传明.数字新媒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J].美与时代.城市,2015(4).

[4] 燕道成.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创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5).

[5]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需要怎样的新媒体人才[J].新闻与写作,2015(3).

相关内容

  •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3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推出《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以下简称《战略》),首次向国际社会阐释了中国参与国际网络空间合作的原则、目标和计划。《战略》展现了中国网络政策的透明度,有利于引领国际网空治理走

  • 中国倡导网络领域合作共赢 中国倡导网络领域合作共赢

      3月1日,中国发布《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下文简称《战略》)。这是继《网络安全法》和《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之后的又一份重要文件,对中国今后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外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战略》

  • 新闻用户关切点众筹刍议 新闻用户关切点众筹刍议

      核心阅读   ★准确把握用户的兴趣点和关切点,才能在当今新旧媒体竞争融合的时代大变局中掌握话语权,勇立引导舆论的潮头。运用众筹模式把握用户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其本质是创新。众筹要抓关键,形式要灵活多

  • 剪纸动画与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承 剪纸动画与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承

    摘 要:剪纸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传统艺术长河中一朵美丽的浪花。早在五、六十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就首创了剪纸动画,将这一传统艺术搬上了动画的舞台。反观今日,很多传统艺术都淹没在信息社会中,渐渐变

  • 春节文化符号的视觉影像传播 春节文化符号的视觉影像传播

    摘 要:春节作为民族认同感的象征,蕴含了人类深厚的情感,具有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符号形式,其中蕴含深厚的所指文化内涵,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本文以春节文化中可见的视觉符号为研究依据,在符号学的视域下

  • 浅析“十七年”文学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浅析“十七年”文学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摘 要:纵观中国电影发展史,在“年”期间曾出现了一波文学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热潮。本文首先就文学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之间密切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对“年”这一特殊时期的电影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进行概述

  •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媒课堂教学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媒课堂教学

    摘 要:讲授、笔记是中国的传统教学方式,当下新媒体时代多种新技术的引入,学生主体人格尊严的被动要求,导致传授双方都需要更平等的交流互动模式。传媒教学课堂作为接触新媒体的前沿场所,理应成为新媒体技术应用

  • “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研究

    摘 要:深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研究对云南向其周边辐射国家文化特性及媒介生态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强化实践经验的积累,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