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传媒 > 媒介产业

王千源连推新作演技受肯定 好演员离不开认真二字

日期:2017-03-13 09:56:50  点击:0 
分享:

  王千源出演《黎明决战》。 受访者供图

  凭《钢的琴》获东京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演技受到认可,却没有走红。直到参演《解救吾先生》后,王千源才为大众所熟知。所以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王千源“自嘲”自己没那“爆红”的命。但认真说起在演艺圈中起起伏伏的经历,他说这反倒是好事,能让他有个反思和冷静期。

  最近王千源主演的两部新戏已经或即将和观众见面。北京卫视热播的《黎明决战》讲述中国第一代人民公安在哈尔滨的故事,王千源扮演公安局局长程樯;本周五上映的第五代导演夏钢“回归”之作、悬疑片《夜色撩人》里,王千源的角色同样是警察。

  电视剧和电影相继上演,认识他的观众也多了,这是否达到了王千源心目中“红”的标准,但他一直强调的是,自己希望做一个好演员,而“好演员离不开认真二字。”

  名气和奖杯都是附属品

  南方日报:电影《夜色撩人》是部悬疑片,但悬疑片的难度很大,你接戏的主要考量标准是什么?

  王千源:之前刚毕业时,每演一部戏都觉得能出名,觉得自己演得好,结果并不是这样。现在,我没有过多去考虑观众的心理,我只要把我的戏演得好,就可以了。

  现在大家生活压力比较大,喜欢看喜剧,但成熟的市场应该百花齐放,什么都有,这也需要我们从业人员把作品的质量提高。我不觉得所有人都需要看一男一女热乎乎谈恋爱。从业环境各方面都好的表现,就是每种类型的电影都有它的生命力和空间。

  南方日报:你在《黎明决战》里的角色程樯,是个非常正面的角色,但你曾经说过,和反派相比,正面角色更难演。出演一部主旋律电视剧,你有没有琢磨着如何跳出以往固定的表演模式?

  王千源:演正派,必须表现“正”的感觉,但显得很单一。反过来看,为什么有些人更愿意演反派?因为更容易出彩。我很喜欢《黎明决战》那几个反派角色,但他们不让我演,说都被人预定了,我也想和刘诗诗演假夫妻,你看那戏多好。

  演这个戏,我们的想法都很多,也改了很多台词,尤其是我们在对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后,发现有些台词不能准确代表角色内心。当然,演程樯也挺过瘾的,我通过琢磨,觉得他不能太文气了,也要接地气。当兵的人是刚强的,有一种不怕死又很有生命力的感觉。

  南方日报:你在参加《朗读者》时说过一句话,“不能因为领奖,才要学表演,你要因为热爱表演,才学表演”。但做演员这么多年,你有过想拿奖或很想成名的时候吗?

  王千源:很少有,我们上学那时候哪有什么明星概念啊。那时在我们眼里,演过《编辑部的故事》的葛优是大明星,但他们也不像现在的明星,走哪儿都那么多粉丝追捧,接各种代言商业活动。那时我不想做明星,只想做演员。

  当演员其实跟参加奥运会似的,站在跳台上,你要是老琢磨着,必须拿金牌,技术肯定变形。同理,对演员来说,为了拿奖演戏无可厚非,但若不是真爱这个角色,技术也容易变形。

  我也想得奖,目前也想出名,出名多好,但这不能是演员最终的梦想吧?名气、奖杯都是附属品,要是不喜欢这戏,那演出来之后也没什么嚼头。

  演员不敬业只是暂时的

  南方日报:你以演技好著称,在你看来一个好演员要具备怎样的特质?

  王千源:做任何行业,都要有认真工作的精神,这都会在你的成绩单上体现出来,不管成绩高不高,都是很真实的。我想观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你做没做功课,有没认真做工作,大家一眼能看出来。所以“认真”二字不可少,任何事情只要是认真,一定能换来美好的结果。

  南方日报:现在观众觉得有一些戏拍得不认真,演员滥用替身的情况不少,你入行多年,在你看来现在剧组拍戏的状态跟以前相比,变化大吗?

  王千源:整体来讲是变好了,以前我们工作人员都坐马路上吃饭,现在最起码还有桌子了,有钱搭棚子了。以前服装没那么考究,现在还能考究一些。

  在我看来,不敬业,只是暂时的现象,不代表电视剧行业以后就这么发展了。为了保证体力和精力用在更好的镜头里面,有时候我也要替身。

  这也跟观众有关系,观众还愿意看。观众不看的话,(粗制滥造的剧)就没什么市场了。还有一点,不是每个人天生就会演戏,这是需要时间来磨炼的,就看观众给不给时间。

  其实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影视产业,都经历过这个阶段。电影黄金时期,一个月拍上百部电影,就那些演员,来回串戏。在这个剧组拍几天,接着去另一个剧组,剩下的八成戏份用替身,后期靠剪接。为什么有的演员档期不够?不是说他摆架子,是因为戏多了,演员少了,导演也少了。现在最不缺资金。原来,一年产出300部戏,300个演员在工作,现在突然一年拍900部,那怎么办?可不就串戏嘛。

  南方日报:目前,更多的声音是在批评“小鲜肉”不敬业。对市场追捧“小鲜肉”的现象,你怎么看?

  王千源:在我这,没有“小鲜肉”的概念,我是拿年轻演员、老演员、中年演员去区分的。我也不想过多评论谁演戏怎么样,因为我拍戏没怎么接触过“小鲜肉”。既然市场上很需要,很多制片人、导演都用这些“小鲜肉”,说明他们还有一些可用之处,比如具备市场号召力。相对来讲,在演戏方面,他们中的很多人不是天生就是学表演的,是半道出来的,所以大家互相体谅吧。

  我也想对那些制片人或导演说,你要觉得人演戏不好就别用,别到时候用完了又骂人家,这也不太好。你用他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他的戏演得不好,那为什么要拿别人的短处老说这个事情呢,我觉得大家都有责任。(记者 刘长欣 实习生 侯文俊 奚慧颖)

相关内容

  •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3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推出《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以下简称《战略》),首次向国际社会阐释了中国参与国际网络空间合作的原则、目标和计划。《战略》展现了中国网络政策的透明度,有利于引领国际网空治理走

  • 中国倡导网络领域合作共赢 中国倡导网络领域合作共赢

      3月1日,中国发布《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下文简称《战略》)。这是继《网络安全法》和《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之后的又一份重要文件,对中国今后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外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战略》

  • 新闻用户关切点众筹刍议 新闻用户关切点众筹刍议

      核心阅读   ★准确把握用户的兴趣点和关切点,才能在当今新旧媒体竞争融合的时代大变局中掌握话语权,勇立引导舆论的潮头。运用众筹模式把握用户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其本质是创新。众筹要抓关键,形式要灵活多

  • 剪纸动画与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承 剪纸动画与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承

    摘 要:剪纸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传统艺术长河中一朵美丽的浪花。早在五、六十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就首创了剪纸动画,将这一传统艺术搬上了动画的舞台。反观今日,很多传统艺术都淹没在信息社会中,渐渐变

  • 春节文化符号的视觉影像传播 春节文化符号的视觉影像传播

    摘 要:春节作为民族认同感的象征,蕴含了人类深厚的情感,具有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符号形式,其中蕴含深厚的所指文化内涵,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本文以春节文化中可见的视觉符号为研究依据,在符号学的视域下

  • 浅析“十七年”文学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浅析“十七年”文学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摘 要:纵观中国电影发展史,在“年”期间曾出现了一波文学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热潮。本文首先就文学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之间密切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对“年”这一特殊时期的电影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进行概述

  •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媒课堂教学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媒课堂教学

    摘 要:讲授、笔记是中国的传统教学方式,当下新媒体时代多种新技术的引入,学生主体人格尊严的被动要求,导致传授双方都需要更平等的交流互动模式。传媒教学课堂作为接触新媒体的前沿场所,理应成为新媒体技术应用

  • “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研究

    摘 要:深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研究对云南向其周边辐射国家文化特性及媒介生态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强化实践经验的积累,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