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主持人曹可凡带来议案“建立公平客观的文艺评价体系,以打击影视数据造假现象”;全国人大代表、编剧赵冬苓提出对于抄袭作品、票房注水和刷数据等问题,“建议使用刑法处罚”。这些声音使得影视数据造假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影视数据造假究竟造成了何种危害,又该如何合理解决,就此本报采访了相关专家。
利益关联引发造假
云合数据CEO李雪琳认为,一些影视剧热衷刷假数据的原因,首先是影视产业链上的各方对电视台收视率、网络点击量都有利益绑定。“广告主投放广告时会要求保证一定的收视率及网络点击数字;进而,收视率和网络点击量的压力被转给制片方,如此层层施压,最后就会出现从第三方购买影视剧点击量的情况。”而点击量作为影视作品网络播放的标准,会影响利益链条上各方的估值。李雪琳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讲,刷出的点击量放大了所有参与影视剧制作的元素的估值,包括剧作本身、导演、编剧,特别是艺人;当各个元素经过放大后的价值增速远高于行业增速,行业的未来增长被透支,受伤的是行业本身;遗憾的是站在单个剧的角度,把前台点击量做大,目前看只有好处。”
影视数据造假危害颇多
近年来,影视数据造假问题已经造成了一定不良影响。
首先,收视率造假、网络点击注水都扰乱了行业评价标准。“一旦造假行为成为行业潜规则,即便是制作精良、艺术精湛的作品,如果不参与其中,就面临收视率和点击量都被其他作品超越的风险。”李雪琳表示。
另一方面影视数据造假损害了观众的权利。曹可凡认为,如同假冒食品威胁人的生命安全一样,假的影视数据污染的是群众的精神生活,会使不少国产电视剧的投入重点由前期制作转向后期购买收视率,最终造成观众流失。
最后,影视数据造假也会导致影视行业中资本运作的紊乱。点击量注水打乱了影视剧估值体系,广告商利益会受损,制作方被裹挟,播出平台也会丧失公信力。曹可凡还指出,一旦虚假数据成了资本在二级市场讲故事的法宝,可能造成大量虚高的估值泡沫,作为投资者的普通老百姓则不得不为此买单。
解决造假需加强监管
为打击影视剧收视率造假,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也纷纷建言献策。曹可凡和赵冬苓都提出,国家应设立具体的法律法规,给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更多执法依据,对数据造假行为予以严惩。
曹可凡认为,在行业管理上应该建立异常数据备案机制,要求视频网站一旦发现数据异动,必须及时上报,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调查。此外,还应打破垄断,引入实时收视率等新的数据统计方法,实现多种收视率调查模式并存的科学体系。
站在专业数据统计者的视角上,李雪琳也同样希望国家在健全制度、加强监管上有所动作,对造假数据的视频网站进行清理,使得刷收视率的代价变高,打破当前僵局。同时,他还提议政府建立有效的第三方数据平台,与网络播放平台的数据后台打通,便于监控真实的收视数据。
3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推出《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以下简称《战略》),首次向国际社会阐释了中国参与国际网络空间合作的原则、目标和计划。《战略》展现了中国网络政策的透明度,有利于引领国际网空治理走
3月1日,中国发布《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下文简称《战略》)。这是继《网络安全法》和《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之后的又一份重要文件,对中国今后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外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战略》
核心阅读 ★准确把握用户的兴趣点和关切点,才能在当今新旧媒体竞争融合的时代大变局中掌握话语权,勇立引导舆论的潮头。运用众筹模式把握用户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其本质是创新。众筹要抓关键,形式要灵活多
摘 要:剪纸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传统艺术长河中一朵美丽的浪花。早在五、六十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就首创了剪纸动画,将这一传统艺术搬上了动画的舞台。反观今日,很多传统艺术都淹没在信息社会中,渐渐变
摘 要:春节作为民族认同感的象征,蕴含了人类深厚的情感,具有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符号形式,其中蕴含深厚的所指文化内涵,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本文以春节文化中可见的视觉符号为研究依据,在符号学的视域下
摘 要:纵观中国电影发展史,在“年”期间曾出现了一波文学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热潮。本文首先就文学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之间密切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对“年”这一特殊时期的电影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进行概述
摘 要:讲授、笔记是中国的传统教学方式,当下新媒体时代多种新技术的引入,学生主体人格尊严的被动要求,导致传授双方都需要更平等的交流互动模式。传媒教学课堂作为接触新媒体的前沿场所,理应成为新媒体技术应用
摘 要:深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研究对云南向其周边辐射国家文化特性及媒介生态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强化实践经验的积累,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